歐洲那時候真的有點難適應,尤其是氣候這塊,跟台灣比起來差超多,那種乾冷然後一天裡溫差又可以大到很誇張。頭皮那時整個超不穩定,癢到爆還掉屑,本來我想說換季就忍一下會好啦,結果沒想到一抓直接爛掉腫起來,很無言又很煩。 然後最妙的就是,在藥局碰到櫃檯的阿姨,她推了一罐洗劑給我,我心想算了試試看,沒想到居然有效。本來我一直覺得應該就是用錯東西、產品不合,但後來才慢慢發現,好像事情根本沒那麼簡單。什麼壓力大啊、吃東西太亂、或者環境太乾這些也都可能讓你頭皮暴走,不只是保養品能解決的事。 說實在,每個地方流行怎麼處理這類狀況的方法也都各走極端,有機會再聊聊不同國家的護理迷思那些八卦好了。我自己是到了那邊之後才突然醒悟,有些毛病得從生活開始調,比只靠保養還重要。

最近跟健身房那邊在弄一個雞精推廣的合作案,老實說,看到的東西比想像有意思。嗯...就是會員有些會早上空腹先喝,然後也有人運動結束馬上補一包,結果都覺得還不錯。之前以為陽虛、氣虛這種體質的人可能會怕腸胃受不了,沒想到多數人都反映沒什麼事,反而挺適應。其實這跟我以為的很不一樣。 還有啊,有個小插曲 - 雞精真的跟咖啡差很多。有幾個辦公族乾脆桌子抽屜裡放幾包備著,比起那種喝咖啡心悸還要熬夜好像溫和一些。有次客戶說加班撐到晚上就來一瓶,不像灌咖啡那麼累。我突然覺得,好像可以再多推進一點?比如弄出什麼針對不同體質的小包裝、或者設定最佳飲用時間…感覺真的能讓這種產品更融進日常,你會想試嗎?

我跟你講,我這一行營養師做快十年了,問「蘋果醋到底能不能天天喝、喝了會瘦嗎?」的客人多到數不完。真的,這問題已經變成聊天必考題。其實蠻多人沒想過一件事,就是蘋果醋超酸,一口氣喝太多或空腹直接灌下去,胃真的有可能直接翻臉,你懂我意思嗎?尤其那種腸胃本來就敏感的人,自己要斟酌啊。 然後再說那個瓶子裡面漂來漂去的「奇怪東西」,不是壞掉啦!它叫「母」,其實是發酵的產物,不用怕,也沒有什麼神奇魔法就是了。 哦對說回來血糖,有人覺得蘋果醋喝一喝血糖比較穩定,其實大部分都還是配合有運動、有控制飲食啦,不會只靠那幾口酸東西就逆天改命。認真說就是輔助型角色。 最後,有些人會拿蘋果醋擦臉以為可以治痘…欸這個我打死也不敢亂玩。我皮膚如果遇到刺激性東西馬上整張臉報廢,那種感覺想到都痛。所以拜託大家千萬不要相信網路流言,先顧好自己的皮膚安全比較重要吧!

孕婦便秘這個喔,真的還蠻常遇到的。有時候在診間就會有媽媽說,能不能不要吃藥,有沒有什麼比較自然的辦法,就比方說中醫那種飲食調理、按穴位之類的。其實我自己也會想一件事啦,嗯……就算很努力吃青菜水果,也有照著按摩那些穴道,但效果好像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神?反而還會讓人壓力更大,尤其是肚子悶又排不出來,那種煩躁感真的誰碰過誰知道。 然後,我覺得有點像,有時我們是不是太相信這些自然方法了?但現實裡,有時西醫給你的那些急救方式還是需要留著當備案吧,不然遇到比較嚴重或長時間都沒改善,也只能靠西醫處理。我通常都建議,中西可以搭配,比較安心一點。很多家屬也會問:「到底安不安全?」老實講,要真的全靠一邊,其實心裡都會怕怕的。 噢對對,我突然想到一個很常見的小問題 - 很多孕婦根本不太敢多吃水果,就怕胖。但事實上…

講真的,秋天一到大家就開始聊什麼潤肺水果、薑片蒜頭要多吃,我每次聽這些都有點…嗯,好啦,有興趣的人可以多了解,但我自己日常其實有吃這些啊,坦白說沒覺得身體特別強壯或感冒減少欸。像那種配氣功或冥想再搭配飲食,說什麼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提升能量,我還沒進入靜坐狀態腦袋就已經飛了,也很難有什麼「能量被灌滿」的那種感覺你知道嗎。 然後根莖類跟全穀,不用誰提醒大家也知道健康吧?但回到現實三餐還是看習慣啊,你要叫我早餐吃紅薯燕麥老實說光想到就有點…呃,懶。我之前也認真試過那種「秋天乾燥要保濕護肺」的理論,有人推薦梨子嘛,我連續啃了好幾天,結果喉嚨乾還是乾,不覺得比較舒服。 至於家裡長輩以前都叮嚀,「換季不要亂補」,順其自然最好。我不是想否定所有中醫或養生的道理啦,但現在大家步調這麼快,工作又累,有時候哪顧得上按表操課。晚上如果突然嘴饞要吃炸雞喝汽水,真的不會去想五行平衡欸。 最後說真的,自我成長和情緒管理這部分我是贊成啦,只是我不太相信一定非得靠一套食療才算數。有時候開心最重要!

護肝的那些產品,最近又看到新一波廣告。嗯,其實我家兩個小孩,然後老公那時候體檢轉氨酶有點高,家裡的老人狂推薦,什麼「這一定有用啊」,我就有點半信半疑地買了一堆,牛樟芝啊、薑黃的膠囊通通都試。現在想想滿誇張的,有些包裝寫一堆天花亂墜,成分表根本亂來,一問客服不是給你解釋,反而瘋狂推銷組合包。吃了那麼久,其實家人指數沒變過,我到最後懷疑會不會根本就是吃心安的。 然後我才開始習慣先去查PTT或媽媽社團,那些真實心得一堆,可是看完只覺得更亂。有人大推,也有人說都沒用。是後來有個鄰居,她很專業那種人,直接拿出自己的檢驗報告看給我,我還被她教怎麼找進口批號。才發現很多品牌其實包裝再漂亮,也比不上來源那張檢驗單。醫生順帶也說過,最重要的還是日常生活作息別亂掉,那些成分能不能吸收也全看體質,你全相信廣告真的危險。 現在想想,網路上的好評、明星在節目裡講都不太可信。不如多去問問身邊的人或是請醫生說明,看清楚那些認證跟檢驗。有時候花了錢還拖到該調整的時間,那種焦慮只有家裡當爸媽的應該才懂吧。

其實家長自己在陪小孩玩瑜伽,場面有時候比想像中熱鬧。前一陣子我們一起做下犬式,那種膝蓋突然卡住的感覺,第一反應老實說是「欸?是不是哪裡壞掉?」差點就準備放棄。不過停下來慢慢呼吸,再換個角度或輕微調整一下,意外地發現身體好像更順了。所以 - 這種小不舒服啊,其實很可能只是提醒你「誒,有東西要注意囉」,根本還沒到極限。 跟孩子講這件事的時候我特別強調,如果身體有奇怪的感覺千萬記得說,不用逞強,也不是每次都拼標準動作才厲害。我現在超推讓小孩習慣對自己的身體提問、回應,比起死背姿勢、把動作做到完美,我自己更在乎這種自我對話的小開關,其實比較有用也溫柔一點。

其實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件事,就是,男生的保健食品怎麼突然變這麼多種類,感覺好像每一家都說自己的超厲害。之前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尤其像歐洲、美國這種地方,他們很常強調什麼吸收率的小技巧,但我常常心裡默默吐槽一句,到底這真的有這麼神嗎?說穿了大家身體狀況、本來吃飯的習慣都差很多,怎麼可能套一樣的方法。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德國逛超市,看到前面結帳排隊的男生們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那種功能寫一大堆的保健膠囊。我本來也有點動心,結果朋友直接跟我說,他之前跟風吃了三個月,沒什麼特別感覺,甚至還開始拉肚子。就,其實還蠻讓人猶豫的。 再回台灣,發現最近這邊男生保健品也流行到爆耶。包裝設計很炫沒錯,不過成分標示常常寫一堆,看半天也不懂,有時還會看到一些副作用相關的字,模模糊糊的。老實說,我每次都想問,這些到底是真的有研究依據,還是單純就包裝行銷比較會講? 唉,其實要選的時候,真的還是多看看不同國家的做法吧。只看廣告那種浮誇字眼,感覺超容易踩雷。

喔對,你說都怪演算法這點,我真的沒有完全buy in。自己也不是沒經歷過低潮啦,說難聽一點,那種每天鑽論壇、什麼暗黑梗版通通逛到爛的時期,欸說不定我還看得更兇一點。嗯,有些東西當然超級陰鬱沒錯,可是人心煩的時候,到網路那邊翻翻八卦或是發個廢文,好像本來就很自然。 再講直白點啦,大家罵演算法毀三觀、帶壞年輕人,是沒錯有影響啦,但你講所有責任都丟給科技公司?感覺好像太方便。像我朋友就是曾經在留言區被素未謀面的網友拉了一把,那種溫暖還蠻真實的。所以要怎樣?如果家人朋友都消失了,只剩下手機和電腦,你只剩最後一條線,也是它陪你吧。不過這問題我覺得超級難解,一句「演算法害的」根本無法總結這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健康飲食這件事,一開始我是沒什麼在放在心上的。後來因為小孩上學,每天都得準備東西,我才慢慢去看自己到底買了些什麼。有時真的會突然愣住,購物車裡全是那種亮晶晶、包裝很可愛的果汁或者汽水。唉,糖真多。小朋友還特別會討,就算你說不買他還纏著,然後某天我就心軟了。給兩罐碳酸飲料下去,小孩直接滿血復活,興奮到晚上十點還不肯睡,那次之後我算是清醒過來。 轉個彎就開始試著讓家裡少一點加工飲料。所以我們回頭買那些比較單純的,比方說豆漿,有時買優酪乳。有一次我臨時起意拉孩子一起打杏仁茶,他弄得到處都是,但也玩得開心;我們也做過自製優格 - 結果好像比超市賣的受歡迎。我覺得只要讓他們參與,好像接受度就高超多,本來那種沒味道的東西,也甘願喝完。 還有嘴饞這題。我發現拿雜糧餅乾、腰果或核桃來當零食,雖然一開始沒有洋芋片那種爽感,不過咬幾口居然也挺滿足。只是偶爾想到以前半夜配可樂吃餅乾還是有點想念……但仔細想,我們這陣子的精神跟身體狀態確實比較穩,比較不容易生病。 其實完全禁止垃圾食物嘛,很難啦。有時候假日出門一起玩,看見冰淇淋還不是照樣排隊?放寬一點心情變好,反而平常更能堅持自己想要習慣的小規矩吧。對了油品也是,自從懂了一點以後,每次都挑冷壓橄欖油或牛奶油,用炒菜或者塗在麵包上至少安心很多。不曉得是不是心理作用,就是覺得整個家順眼一些。

第一次在柏林硬著頭皮去參加瑜珈小班。印象最深的超怪異組合 - 年紀從二十到六十,身材什麼型的都有,完全部是本地人。剛開始時我連手都碰不到腳,那種柔軟度大概連老師看了也會想笑(不過她完全沒表情),超想直接消失。可是老師好像只專注在「現在有做到就好」那種感覺,不會特別關心誰速度快還慢。 然後班上那種氛圍真的很放鬆欸 - 每次練習大家自己聊一聊、甚至偶爾笑場,也沒人在意多標準,就是各做各的。我反而慢慢不怕自己「動作奇怪」,每次下課都記一下今天有沒有多碰到一點或哪裡沒那麼僵。遇到卡關就直接問同學,「為什麼我下犬式這裡卡卡?」他們會熱心給奇怪建議,有些超有用,有些純粹用來笑的。 老實講,瑜珈比我以為的還親切太多了。有機會真的建議試一次,說不定你會不小心開始迷上這件很療癒的小事。

減內臟脂肪這件事,唉,就是卡卡的耶。老實講,我三個小孩媽,很想動可是力氣也被小孩吸光。每天要不是忙著追他們,就是已經累攤在沙發…你問我還有沒有餘力去跑步、跳繩?欸,我有試過好嗎,大概努力了半年多,效果咧,其實沒特別感覺,鬆鬆一圈都沒消失,有點無言。 說真的,後來我去量那種身體數字才嚇到:原來最堵我路的根本是亂吃,不是運動不夠!其實蠻多人會以為拼命運動就可以,但沒顧嘴巴,脂肪才不鳥你。有次跟家長聊天,他們直接笑問「半夜敢吃東西嗎?」我整個愣住,其實明明很怕啦,不過遇到聚餐、小孩吵嘴饞時還是不小心跟著吃下去。 所以啦,我自己現在比較像慢慢抓適合自己的方法,也不再硬逼自己怎樣怎樣。有壓力真的很煩,而且容易爆掉重來。我就是調整心情先,比較舒服吧,所以才能比較穩,有信心一點慢慢做下去~

低GI水果這件事我自己滿有話說的喔。身為一個媽嘛,就會看到網路上一直有人講,低GI水果對小孩血糖超好、對減肥也棒,什麼奇異果啊、蘋果、藍莓都超推。我一開始真的很認真耶,每天幫女兒準備,就是想說吃得健康又不會胖。可是說真的,實際上吃了她還是會喊餓啊,有時候甚至覺得那種水果沒什麼味道,不甜,她就默默跑去翻零食櫃…唉,我看到真的哭笑不得,感覺自己的努力好像沒有想像中厲害。 然後後來我真的受不了啦,乾脆不再硬逼全部都要低GI。有時候混一點小番茄,或是偶爾給她吃甜一點的芒果什麼的,反而她比較樂意吃。這樣也讓她比較不會一直想偷吃餅乾。我發現,只要她肯多吃點水果,我真的已經覺得很好了,不然整天堅持那麼嚴格,其實壓力也是很大欸。 還有家裡的人一起來調整習慣嘛,有時候大家會一起討論說哪一種水果最近好吃,或是會不會太酸太澀,這樣反而小孩比較願意嘗試新的口味。慢慢她也會自己挑適合自己的東西,比我硬規定還有用。說真的,我現在覺得彈性一點比較重要,完全照表操課其實沒有必要啦。

前幾天去藥局,本來只是想幫小孩找點東西,看能不能對晚上比較難睡這個問題有幫助。有人之前跟我提過色胺酸,說是可以讓孩子放鬆點,不會被課業壓力壓到睡不著。結果,一站在貨架前,整排保健品包裝看起來都差不多,成分表一堆英文和縮寫,有時候還列了一長串B群、鎂什麼的,加上旁邊又寫著要配什麼才有效,越看頭越大。有一說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會比較好,但到底是真的假的啊?其實搞得很亂。 再問醫師,好像也沒給太絕對的答案,只說「可以用看看」,但轉頭去問營養師,他就提醒劑量一定要抓好,不然亂搭配反而麻煩。兩邊講得感覺都對,可是真的不知道該信哪一個才安全。偶爾真的挺羨慕那種家裡有專人可以直接協助分析、過敏檢查還有教怎麼從三餐調整的人。不然只能自己網路上瘋狂搜尋評論,還要小心踩雷,每天滑到半夜眼睛都快瞎。 其實現在資訊太多,有時候也很想學校或社區辦個講座什麼的,可以跟其他家長一起聽專家把複雜東西解釋一下,不然爸媽真的不是想亂花錢買無謂的東西,只是怕資訊斷層錯過本來有機會能幫孩子改善狀況的方法吧。有時候,就只是這樣而已,很普通的擔心罷了。

我之前也聽過有人懷孕時想說吃中藥或調理身體,結果反而不舒服,像噁心更嚴重,還有頭有點暈這種。我其實自己也不太確定,到底遇到這樣的話該不該繼續。有的人是覺得中醫那套很適合自己,有的人吃了反而負擔大。講真的,也不是說西醫就一定比中醫好,主要還是看每個人體質差超多。而且懷孕這種事變數又多,很難說哪種最好。你如果真的不舒服,我會比較傾向先停掉現在吃的東西,看是不是因為某個藥材不適合自己,然後直接跟醫生講狀況,不管是中西哪一種,至少讓專業的人判斷一下。有時候還要問問婦產科醫生意見會比較穩當。說穿了就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跟別人不一樣的狀況吧。

說到漢江跑步,其實我一直有點搞不太懂啦,大家都喊著什麼運動抗老,聽起來好像超有道理,可是…我這個平常坐在教室滑手機的大學生,動也懶得動,到底那種事情對我真的管用嗎?有人跟我一樣懷疑嗎?喔對,那次跟爸媽去首爾玩,他們年紀大了,你懂的嘛,走路那速度簡直像蝸牛,但偏偏又堅持一定要每天散步一下。然後你知道首爾夏天有多悶,有夠濕熱,我本來興致勃勃想衝兩圈結果汗直接滴進眼睛,一秒就後悔在外面,不如回飯店吹冷氣還比較爽。 可是看著爸媽還是在慢慢走、偶爾還講以前的糗事或哪裡又痛、最近天氣怎樣。我突然覺得,也許陪他們一起瞎聊亂晃,比一個人在路上拼命跑其實還溫馨多了?原本只以為我要做出什麼漂亮成績給自己看,但最後發現,比較重要的是不要拿「年紀」當理由自我設限吧。後來參加比賽其實表現也沒多糟,只是之前自己腦補太多。 欸所以是不是我們都誤會「開始」這件事很難啊?人家老人家照樣一步一步撐著出門,我在旁邊光流汗就哀號成這樣,好像沒什麼資格嫌棄自己了。如果明天還能出去走一趟,就已經賺到不是嗎 - 反正人生也不必每次都拼輸贏啦。

我前陣子也跟身邊的朋友聊過要不要買褪黑激素還是GABA那類幫助入睡的東西欸,尤其大學生壓力爆炸大嘛,有時候晚上功課根本做不完,然後滑一下手機又更晚睡。有考慮買,但其實心裡蠻猶豫,因為網路賣場那些補充劑不是都會主打什麼國際認證啊、天然配方之類?看一堆說法,好像很厲害,可是到底有沒有用,其實我覺得很難講。 再說明明有人吃了說「直接秒睡超有效」,可是另外一些人就完全沒差。所以是不是跟每個人的體質差很多啊?還是其實平常作息才是重點,不只是靠成分。偶爾會去查什麼第三方評價或者醫生寫的文,但坦白說,有些品牌行銷話術太強,搞到我都開始懷疑這些資料是不是真的能信XD。有時候想乾脆先試著調整自己生活習慣比較有感,比如早點躺床、少碰手機,不過老實講真的遇到要熬夜寫報告那種夜晚…還是會突然很想靠補充品來救命一下。 大家怎麼選擇啊?你們如果在類似情況下會願意嘗試這些嗎,還是覺得自然一點比較好?突然覺得好像沒有正確答案,只能一直掙扎下去欸哈哈。

其實這問題常常聽到。家長一有點擔心,小孩身高沒追上就急著想要生長激素,但講真的,大多數的時候只是慢一點而已,還不一定需要馬上去打針。我通常會叫爸媽先看幾個最基本的東西:第一是最近量過的身高走勢怎麼樣,有沒有一直在自己的曲線上。再來吃跟睡正不正常,有的小孩晚上太晚睡、三餐亂吃都會影響。最後還有要確定不是什麼內分泌或遺傳問題。 喔對,最近問中西醫能不能一起用的人變多了。我一般都說可以,但錢還是得考慮清楚,而且不要亂信網路上那些神奇偏方。有家長之前花一堆錢買補品,結果小孩肚子痛還送去急診,身高根本沒動靜。真的要小心。 唉,每次Q&A都重複差不多的內容,比較煩的是,我自己更在乎他們心理壓力啦。有些孩子因為同學比較高,被比下去很沮喪,自信心掉超快…這才讓人比較無力吧。

很多時候,教這麼多年瑜伽啊,我一直被問,「老師我血壓高、膝蓋又不好,還能不能練?」唉,其實怎麼說,真的沒有一個「全部都行」這回事啦。有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阿姨,她剛開始來的時候,關節炎很嚴重喔。動作做一半就受不了了,可她還是很堅持,每次都問很多細節。後來有一次,下課她跟我說,「有些姿勢硬要去做真的會更痛欸。」對,我聽到這句話其實蠻放心的,就覺得,她終於懂了,有時安全本身才是真的重點。 然後像懷孕或產後的女生,也常跑來問。我遇過不少人,一生完就超急著瘦回去,都會問什麼時候能恢復練習。我通常建議他們先給醫生檢查看看啦,有狀況就慢一點,別怕拖慢進度。老實說啊,最棒的地方不就是瑜伽可以照顧自己現在的樣子嗎?所以根本不用拿自己去和誰比……沒信心也是常有的事吧,就算偶爾覺得自己進步好慢,其實那也只是過程的一環啦。

哇,這個我超有感!!!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時候,真心是靠花生醬活下來的啦!說真的,每次去健身房,看大家那邊討論補蛋白質到底要吃什麼最快超有效,有人說牛排最猛,也有人死忠希臘優格 - 可是我這種懶人直接開一罐花生醬挖起來配吐司,根本無敵。重點是在國外想吃台灣習慣的東西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得省錢。然後!發現花生醬根本是全球通用、價錢又親民,熱量、蛋白質一次搞定,而且油脂還讓你撐餓時間拉長,不會很快就餓!有時候身邊外國朋友還會問:一直吃這個會不會變胖?但其實很多運動員都超愛拿花生醬補能量的欸 - 前提是不加糖那種啦。還記得我有次騎單車跑長途,帶花生醬吐司出門根本神隊友好嗎!!總之啊,不管你在哪裡,只要要動起來,花生醬絕對就是萬能好物!

講過敏性鼻炎,唉,超麻煩。最近飛來飛去,亞洲跟歐洲那種空氣和花粉真的不一樣,每換個地方又要重新適應。然後這幾年也遇到一堆各國朋友,其實大家都在過敏,有的人症狀比我還誇張…聽他們說治療方式,真的每個國家自己一套。有次去柏林參加健康論壇,有個澳洲來的中醫師提針灸配按摩,她說按迎香、印堂那些可以緩解。我本來以為沒差多少,不過後來被她按完還蠻有效,鼻塞直接消掉不少。然後之前在台北,有朋友一直推我喝那種草本茶飲,他們說自然調理才長久,加上城市裡空調、粉塵,本來就讓情況變更糟。 突然很想搞個什麼跨國經驗交流的平台,把西醫、中醫、日常管理還有一些養生偏方通通集合起來。不知道有人有興趣嗎?可以聊怎麼改善生活習慣啊、吃什麼比較好,還有壓力太大也會惡化吧…總之都市人處理過敏的方法真的是越多元越好。如果你想參加或提供什麼祕訣就更棒了,我之後再來想想接下來能怎麼做……

好啦,講真的,我平常吃東西都亂來,完全沒管過什麼膽固醇。結果某次健康檢查醫生突然唸我,說有點偏高,才開始有點小緊張。然後那陣子就狂找2023年那些降膽固醇的保健食品,資訊多到爆炸,什麼紅麴、植萃、大豆卵磷脂,搞得眼睛快脫窗。台灣的、國外的都一堆人在推,可是其實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超不一樣。 選來選去,我基本上就是看自己的生活習慣啦。紅麴我會看是不是天然來源,標榜沒副作用的不少,不過說真的還是得保守點比較好。還有啊,很多網站寫得像神藥一樣誇張,有數據佐證我才會稍微相信,如果看到什麼「有效又快」的,我根本懶得理。 簡單來說,我後來發現作息跟吃東西其實才是關鍵。我直接開始多運動,多喝水、晚上早點睡,然後保健食品就偶爾補一下,都是挑評價OK、身邊朋友有用過的品牌。啊對,包裝小字記得看清楚,評價也要多爬爬文,我有一次網購居然買到快過期…超雷。總之,要買這些東西千萬不要太衝動,慢慢試才安心。

天啊!孕期便秘真的讓人快瘋掉!那種家裡長輩一直唸「不要吃藥!自然最健康!」到底是要逼死誰?我以前懷第一胎,認真每天灌水、青菜水果拚命吃,黑棗一包接一包,還被拉去刮痧+按摩穴道,結果呢?基本上…沒啥用啦。反而便秘撐超過一個禮拜,每天肚子很脹、睡覺也是鬼打牆,到後面根本氣到想哭! 最後真的扛不住我直接衝婦產科,看醫生。你知道嗎?醫生根本沒有那種「噢不准用藥」的臉色,他就超淡定幫我開了孕婦可以用的小小劑量軟便藥,還提醒只要照安全指示來就好了。神奇的是,我兩天後整個人好太多欸~~~瞬間世界大同!!! 所以真的,不要每次遇到問題都只敢乖乖聽網路或親戚的偏方,什麼體質都一樣行嗎?哪有這種事啦。有疑問直接找專業比較快,不然困擾自己才得不償失吧!

這一行其實滿常遇到那種外表很正常、甚至還挺親切的人,但私底下行為超級誇張。我想起來,之前有個剛進來的同事,看他每天笑呵呵的,也蠻會融入大家,偶爾還自掏腰包幫大家買飲料,根本沒人對他有防備心。但有一次快結案時,我無意間在客戶回信裡發現語氣怪怪的,就多翻了幾封紀錄。一查才爆料,他原來早就繞過我們團隊,直接跟客戶聯絡,一堆決定都自己來。有些合約內容,竟然也是自己暗自改過,一句話都沒跟我們說。結果我去問他,他還演給我看,一臉無辜假裝什麼都不曉得。最難受的應該是那種看似和樂但每個人都藏著事的辦公室氣氛吧。有時候在公司,你真不能光看表面判斷同事,好像明明什麼都懂了,其實可能一點也沒有 - 唉,只能提醒自己隨時小心點比較保險。

嗯,講到這個情緒跟身體健康啊,其實...應該說,等你真的有小孩才會特別有感覺。像我女兒,最近考試的時候整個人很緊張,她常常說肚子不舒服,然後晚上也翻來翻去睡不好。其實我自己就在想,是不是她那種一直擔心考不好,就會影響到身體?對了,有一次她參加比賽,輸了嘛,就在那邊哭好久喔,結果隔天又有點發燒那樣。我不知道其他家長有沒有碰過,就是小朋友情緒太波動,結果變得不舒服這種狀況?還是,其實我們自己大人偶爾也會這樣啦。你們都怎麼辦啊?是會鼓勵他們多講出來、還是分散注意力什麼的?我現在還在摸索啦,如果你們有什麼實用的做法,可以...分享一下嗎?因為說實話,有時候我也搞不太清楚到底要怎麼幫助小孩調適自己的情緒耶……

- 呃,保健食品這行快十年了,其實那種「認證標章」很多人就只當貼紙看,但其實根本差很多。 - 有次有客戶拿一罐進口的給我問,說是有合格標章。我看了一下,就是個怪LOGO,查不到單位,也沒政府背書,隨便亂印的感覺。 - 我現場拿自家產品示範,像SNQ或小綠人這種比較常見而且可以追溯到官方、健康食品的標章,再教大家怎麼上網查標章編號。 - 說真的,現在不少人只看外觀有貼紙就放心了,但...嗯,其實風險很大。有些廠商會仿冒啊,有時細節很難發現,要查清楚官方資訊才安全。 - 消費者如果願意多查一下,我們自己工作也少點被問責、少一點不安;其實大家都輕鬆一點。對了,最近電子化標章越來越多,更好辨識,也比較不怕作假,大概就這樣吧。

快記:自己經營瑜珈工作室八年 - 學員常反應「家裡空間亂、沒地方練」、「很容易忘記呼吸」這種狀況蠻多的。→整理:居家瑜珈其實不難,基本裝備(墊子、兩塊磚、一條帶),找個安靜角落即可,不必太花錢。 關鍵問題:不是器材,是動力+堅持。尤其剛開始的人最容易熄火;調查過新手七成都覺得「動作很難」、「不知道有沒有做對」、「每天都很忙」,結果放棄率高。 思考中,公司可否分點預算給內容組?多拍基礎教學影片,像是「五個超簡單動作」「呼吸調整技巧」等。大家其實經常問安全、頻率要怎麼抓,這部分如果資源更多,可以幫初學者度過最容易卡住的階段。不然現在都要一對一口頭解釋,有點耗時......嗯。

More Popular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