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一位西方人在瑜伽旅程中的靈性探索過程,不僅是一段個人故事,更是眾多受眾能共鳴的心路歷程。在這趟從懷疑到信仰的旅途中,我們將看到如何通過身心靈練習來尋找內在的真實。 歸納要點:
- 迷幻藥體驗促進靈性覺醒,與心理治療的研究相呼應,探討其對自我連結的影響。
- 瑜伽與冥想在西方社會的興起反映了現代人對心靈平靜和自我實現的渴望,成為文化轉化的重要象徵。
- 西方年輕世代在物質享樂與靈性探索之間面臨矛盾,揭示了當代社會複雜的人性掙扎。
我為什麼認為東方靈性是胡扯
我曾經認為東方靈性是一種胡說八道,這並不奇怪。基督教在我那個以世俗為主的郊區成長環境中是唯一能被社會接受的宗教,因此,我所體驗到的精神信仰就像是被動符號與文化背景融合而成,講述著一位因受難而死去的殉道者,如今信徒們卻將他的象徵小心翼翼地掛在項鍊上。於是,我們彩繪復活節彩蛋、年末送禮,時不時被鄰居和親戚拖去參加那些充滿微笑虛偽者的主日禮拜,聽那些光頭男士用拖長音調講述故事。想想看,這真的有意義嗎?所以某天,我作為青少年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相信這些?」最終發現自己其實並不相信。我對存在本身沒有替代解釋,而對某種神明的信仰似乎比什麼都不相信更讓人難以接受。因此,我決定,也許我可以算是一位自然神論者。
大學時期的探索與迷失
我大學時期的室友參加了瑜伽和冥想課程,身邊還有不少同學在狂歡派對中盡情享樂,喝酒、吸食迷幻藥,徹夜狂歡。他們似乎無憂無慮地追逐著更晚的夜晚與更強烈的刺激,彼此交談卻又常常聽不清,只讓我感到格格不入。即使我很渴望融入這種氛圍,也始終難以找到共鳴。不過,我能理解一點,那就是對於嘗試迷幻藥的衝動——事實上,我在喝酒之前就已經體驗過了。在一次服用迷幻藥後,我吃下了一塊巧克力餅乾,隨之而來的是那股刺痛感從脊椎蔓延開來,使音樂活靈活現,每個細節都變得色彩斑斕。我甚至能看見牆壁和樹木中的原子隨著我的呼吸和心跳旋轉成曼陀羅圖案。第二天,我漫步於花園小徑時,大學課業似乎顯得微不足道,那種被奪走的雄心反倒讓我充滿敬畏。
觀點延伸比較:
結論主題 | 內容 |
---|---|
東方靈性與西方信仰的對比 | 東方靈性常被視為神秘且難以理解,但其實可以通過批判性思考來解析,並與西方心理學進行比較。 |
個人瑜伽經驗的重要性 | 透過練習瑜伽,我體驗到身體和心靈的聯結,這有助於釋放內在壓力並促進自我探索。 |
集體練習的力量 | 共同參加瑜伽課程不僅能增強身心效果,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提高社交互動對靈性成長的影響。 |
質疑與驗證作為工具 | 在靈性探索中,以日誌記錄反思過程能幫助清晰追蹤思想變化,使信念更加穩固。 |
啟蒙的主觀體驗 | 雖然瑜伽可能導向啟蒙,但每個人的經歷皆是獨特且高度主觀,必須尊重不同視角和解讀。 |
如何透過閱讀重新理解靈性
那些短暫的合一經驗曾是藥物引發的異常現象,直到數年後,我開始閱讀像艾倫·瓦茨和巴巴·拉姆達斯這樣的書籍。透過文字,他們傳遞了許多教誨,甚至涉及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只不過這次我能以不同的視角理解,而不是從講壇上,而是在幾十年的時光中,在森林的私密環抱下,讓我更容易消化驕傲。這些教訓告訴我,真正持久的快樂來自於接受,而通過忠實地練習瑜伽或冥想,可以將迷幻藥所帶來的超越體驗融入日常生活中。
開始瑜伽練習的初體驗
在27歲的這個年紀,我終於感到迷惘,同時也有足夠的勇氣去承諾每天練習瑜伽序列,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為了某種目的而運動。吸引女孩或參加團隊運動對我來說從來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但或許追求啟蒙能讓我有所改變。我不會掩飾任何事,讓你誤以為這是一段愉快的經歷:實際上,它真的很艱難。正如“嬉皮士聖經”《當下即是》中提到的“神聖生活食譜”,我開始體驗到自己身體裡一些從未發現過的肌肉疼痛,每天早晨都像是在和自己的心靈作鬥爭,心裡不停地想:我要不要再一次做那些深層拉伸? 我試著靜下心來傾聽內心,但卻只看到我的思緒如潮水般翻湧:你叫我單純地呼吸?但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吃東西、享受毒品等。我為什麼要去做這些拉伸呢?如果它們讓我的疼痛更嚴重怎麼辦?為什麼我應該相信這些,而不是信任任何一位牧師呢?

冥想和瑜伽帶來的內在變化
在完成每一次練習後,我都會注意到身體的變化。當我靜躺著,就像一具屍體一樣,意識漸漸模糊,然後坐起來環顧四周,發現自己以更深的振動在說話,彷彿我重新誕生了。每當這種意識的蝕變出現時,有時是在我最焦慮、最黑暗的心境中,我的意識(濕婆)再度注入能量,讓我不斷前行並表達(莎克提)。我越是深入探索,就越是釋放,自我的思維也隨之重塑。我開始相信那些作者和老師們比我更懂得生命,即使他們智慧地告訴我:如果感覺不好,那答案並不在外面。這對於年輕的尋求者來說,是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因為向內探尋需要更多專注,而不是將自己的高尚力量寄託於別處。
逐漸地,我帶著身體先行,而心智則有時會抗拒、尖叫甚至哭泣,我克服了對任何與靈性相關事物的本能反感,開始擁抱那些經過數世紀傳承下來、以呼吸和運動為中心的瑜伽實踐,其目的在於實現——注意,我沒有說「獲得」——啟蒙。一次又一次,我學會了降低分心因素、向內探索,在胸膛裡找到黏稠感,在腹部感受到氣體,在臀部發掘詩意,以及在額頭上點燃微弱火焰。我越是努力去攀登身體極限,想像力就愈加詩意,以抵抗那份天生的不適,而各種神話中的詩篇也透過世界各地的靈性傳統開始向我揭示其真諦。
五年後,我來到尼加拉瓜接受瑜伽教師培訓。在保持大多數時間單獨練習之後,再次與導師及其他學生一起進行姿勢和練習,不僅令人振奮,也充滿挑戰;這些原本難以單獨堅持下去的課程,如今卻令我煥然一新。
逐漸地,我帶著身體先行,而心智則有時會抗拒、尖叫甚至哭泣,我克服了對任何與靈性相關事物的本能反感,開始擁抱那些經過數世紀傳承下來、以呼吸和運動為中心的瑜伽實踐,其目的在於實現——注意,我沒有說「獲得」——啟蒙。一次又一次,我學會了降低分心因素、向內探索,在胸膛裡找到黏稠感,在腹部感受到氣體,在臀部發掘詩意,以及在額頭上點燃微弱火焰。我越是努力去攀登身體極限,想像力就愈加詩意,以抵抗那份天生的不適,而各種神話中的詩篇也透過世界各地的靈性傳統開始向我揭示其真諦。
五年後,我來到尼加拉瓜接受瑜伽教師培訓。在保持大多數時間單獨練習之後,再次與導師及其他學生一起進行姿勢和練習,不僅令人振奮,也充滿挑戰;這些原本難以單獨堅持下去的課程,如今卻令我煥然一新。
與他人共同練習的力量
儘管我有些內向,但現在我意識到,越多的人相信某種身體或象徵性練習的好處,大家一起參與時就越容易且更有成就感。透過更有意識地運用這種集體思維的社會力量——通常被組織宗教所濫用,我們可以共同構建一些形而上學的框架,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選擇,讓自己在身體中感到更加舒適,也能與生命的流逝達成和解。
事實上,共同練習不僅能提升個人的修行效果,還能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許多心理學研究都顯示,社交互動對於信仰和靈性成長有著正面的影響。例如,有些團體瑜伽課程中,不同背景的人們通過共同呼吸、伸展及冥想來建立深厚的連結,他們分享經驗、相互鼓勵,使得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氛圍中獲得啟發和支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集體力量,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變化。
事實上,共同練習不僅能提升個人的修行效果,還能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許多心理學研究都顯示,社交互動對於信仰和靈性成長有著正面的影響。例如,有些團體瑜伽課程中,不同背景的人們通過共同呼吸、伸展及冥想來建立深厚的連結,他們分享經驗、相互鼓勵,使得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氛圍中獲得啟發和支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集體力量,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變化。
對東方靈性的質疑與反思
關於東方靈性,我仍然無法說它完全是胡扯。因為我在跟誰說這些呢?是你嗎?我不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是真實的。如果我這樣主張,那就偏離了靈性的開放界限,進入了宗教那個相對狹隘的領域。坦白地說,我並不清楚什麼能幫助到你,其實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困惑。我只是選擇相信而已。}
{或許在探討東方靈性時,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權威的學術研究或專家的意見,以增強我們的觀點的可信度。另外,西方心理學與東方靈性之間的互動也值得深入分析,它們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顯著差異。不妨分享一些我在練習瑜伽過程中的具體例子,看看質疑如何逐漸轉變成信仰。此外,文化背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解釋為何西方人對東方靈性的初步印象會如此多樣化,及其形成原因。
{或許在探討東方靈性時,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權威的學術研究或專家的意見,以增強我們的觀點的可信度。另外,西方心理學與東方靈性之間的互動也值得深入分析,它們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顯著差異。不妨分享一些我在練習瑜伽過程中的具體例子,看看質疑如何逐漸轉變成信仰。此外,文化背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解釋為何西方人對東方靈性的初步印象會如此多樣化,及其形成原因。
維持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我從未真正放棄過自己的懷疑或壓抑自我,只是學會了不讓它們主導我的選擇,避免在面對那些來自人類內心對於意義與韌性創造的宗教恐懼時總是處於防守狀態。我運用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來判斷何時可以暫時擱置這些懷疑,靜下心來觀察,就像對那些大師、教科書和練習說:「好吧,我們來看看你們。」即使瑜伽在西方看起來更具異國風情,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它。}
{在這個過程中,質疑與驗證成為了深化靈性探索的重要工具。舉例而言,在瑜伽哲學中,不同觀點之間的對話形式促進了思維的碰撞,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自身信念。因此,建議大家可以試著用日誌記錄下自己的反思過程,這樣能幫助自己清晰地追蹤思想上的變化與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質疑與驗證成為了深化靈性探索的重要工具。舉例而言,在瑜伽哲學中,不同觀點之間的對話形式促進了思維的碰撞,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自身信念。因此,建議大家可以試著用日誌記錄下自己的反思過程,這樣能幫助自己清晰地追蹤思想上的變化與成長。
瑜伽是否真的能帶來啟蒙?
我仍然意識到,將自己的道德判斷完全依賴於某一傳統、文本或領袖是存在風險的。許多人因為生活在合成的商業常規中而渴望神聖的共鳴,因此落入這種陷阱。我對瑜伽經典中的某些元素仍然懷有懷疑,除非通過一種富有想像力的夢幻邏輯來看待;公平地說,這樣的思維方式與清醒時的邏輯同樣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只是在當今後殖民文化中被低估了。我也清楚其中一些內容可能會被濫用,以正當化來自另一個父權傳統的階層社會結構。此外,我對宗教背景下性別化的權力動態保持警惕——現代瑜伽無疑也不例外。儘管很多人善意地提醒要「走出你的頭腦」,但我仍然傾向於緊握批判性思維,即便這些提醒往往是必要且良好的。
接受存在的藝術與靈性的演變
不過,若要量化這些事情,我可以說因為練習瑜伽,我體驗到更深的啟發與接受感。日常生活中穿插著瞬息萬變的靜謐時刻,雖然看似短暫,但卻讓我感受到永恆。這並不意味著我已經完全擺脫痛苦——相反地,我對自己的痛苦感受得更加直接,同時也能用冥想所訓練出的中立「見證者」視角來認識正在發生的一切。那麼,瑜伽真的可以通往啟蒙嗎?我相信是的,但又不確定。「知道」是一個客觀的詞,而啟蒙,如同所有靈性經驗一般,是主觀的。在某種意義上,這只是人類的一部分——努力追求平凡自我實現,在每一天裡微笑和寬恕那些偶爾讓我們抓狂的人和事;而在另一個層面上,它又是神聖的——像是一位傳奇英雄踏上一場神聖任務,以滿足一群璀璨神明的意志。或者,也許它只是宇宙之神身體中的一個細胞,在享受一次輕鬆、引起熵增的呼氣,等待著下一次大爆炸的吸入。不論你選擇怎麼相信,本質上,我們都是靈性的存在,是講故事的人,是戲劇之王與女王,各自在各自獨特旅程中描述存在,用語言來維持希望與幸福。在隨著宇宙變化而變化的本質之下,一種信仰必然會隨著不同地點和時間而演變,包括我們各自生命中的日子和年齡。儘管我們的身體和靈性實踐有時顯得僵硬,但瑜伽為可塑性留出了空間。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它能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教會我如此多關於接受存在藝術的重要性。不像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那些教條式基督信仰,它對持續啟示持開放態度。而你呢?
參考來源
薩古魯:綻放當下,不負此生| 知識交響曲
薩古魯,即薩古魯·加吉·瓦殊戴夫,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印度靈性導師。他倡導的大智慧在全球引發心靈覺醒,強調技能應在當下展現,愛必須立即釋放, ...
來源: Vocus歸徒:一位哈瑞奎師那導師的靈性自傳
書名:歸徒:一位哈瑞奎師那導師的靈性自傳,原文書名:The Journey Home:Autobiography Of An American Swami,ISBN:9789862721803,出版社:商周文化,作者:蘭妲納特.
來源: 三民網路書店瑜伽與愛的真相:引領《博伽梵歌》之智融入現代生活
本書作者理察‧福禮縵與瑪麗‧泰樂都是當代深受人們尊敬的瑜伽大師,他們熟悉《博伽梵歌》的故事與哲學意涵,因此在本書以實用而且直接的方式,闡釋許多蘊藏於這部經典中、超越 ...
來源: 博客來瑜伽教師身心靈轉化歷程研究A Study of the Yoga ... - nhuir
本文基於能量觀點考察國內相關瑜伽文獻,從印度瑜伽哲學以及西方現象哲. 學 ... 念融入到瑜伽裡,從直覺學生個人本質去幫助他。而直覺同樣也運用到人與. 人之間的 ...
來源: 南華大學歸徒:一位哈瑞奎師那導師的靈性自傳
他少年時期即離鄉背井,展開靈性的追尋,最終找到「奉愛瑜伽」(bhakti yoga)。目前,他往返於歐、亞、美洲之間,教育人們關於奉愛瑜伽的智慧,也常可在他於印度 ...
來源: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
《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 Streiflichter zu Leben und Denken C.G. Jungs. 作者:安妮拉.亞菲、艾琳娜.菲斯利譯者:陳炫穎、王浩威 書 ...
來源: 心靈工坊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