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篇文章探討了冥想初學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從最初的困惑到逐漸領悟的重要轉折點,也分享了如何利用現代科技來提升冥想效果的心得。我們希望讀者能感受到這段旅程中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啟發。 歸納要點:
- 透過腦波調控與神經可塑性,冥想能有效提升專注力和情緒調節,並改善認知功能。
- 個人化的冥想方案設計,根據每個人的特質與需求進行調整,讓練習者更容易獲得收益。
- 科技輔助的冥想應用,如音樂和APP,不僅增強效果,更能提供即時回饋,使練習變得更加高效。
冥想真的有魔力嗎
我嘗試了冥想,並且感受到了一些東西。為什麼人們總是把它說得那麼神奇呢?
現在到處都有人在說,冥想能讓你更快樂、更專注,甚至還能提高成功率。有的人講得像是這門技藝只有僧侶才能真正理解。但每次我嘗試靜下心來冥想時,要麼就覺得無聊,要麼就是被各種雜念分散注意力。
不過,一切在我遇到Dr. K之後有所改變。他是一位受過哈佛訓練的精神科醫生。他對冥想的解釋讓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實用,我開始真正理解這個過程。於是,我決定試試他的引導式冥想,結果,我真的感受到了一些不同的東西。
其實,科學已經證明了冥想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例如,有研究顯示,定期冥想可以增加大腦灰質密度,改善情緒調節能力。此外,它也能降低心率、平穩呼吸及減少壓力荷爾蒙(像皮質醇)的分泌。這些生理反應與心理效益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不少案例和數據支持了冥想對焦慮和抑鬱症狀的緩解效果,也提升了整體幸福感。因此,我慢慢開始相信,人們所謂的“魔法”或許只是科學的一部分,而這份內心的平靜與清晰,其實是可以透過正確的方法來達成的。
現在到處都有人在說,冥想能讓你更快樂、更專注,甚至還能提高成功率。有的人講得像是這門技藝只有僧侶才能真正理解。但每次我嘗試靜下心來冥想時,要麼就覺得無聊,要麼就是被各種雜念分散注意力。
不過,一切在我遇到Dr. K之後有所改變。他是一位受過哈佛訓練的精神科醫生。他對冥想的解釋讓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實用,我開始真正理解這個過程。於是,我決定試試他的引導式冥想,結果,我真的感受到了一些不同的東西。
其實,科學已經證明了冥想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例如,有研究顯示,定期冥想可以增加大腦灰質密度,改善情緒調節能力。此外,它也能降低心率、平穩呼吸及減少壓力荷爾蒙(像皮質醇)的分泌。這些生理反應與心理效益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不少案例和數據支持了冥想對焦慮和抑鬱症狀的緩解效果,也提升了整體幸福感。因此,我慢慢開始相信,人們所謂的“魔法”或許只是科學的一部分,而這份內心的平靜與清晰,其實是可以透過正確的方法來達成的。
開始冥想的困難與進展
我感受到自己的思緒開始變得緩慢。雖然這並不是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卻足以讓我想要進一步探索。起初,冥想對我來說真的很難。我從5分鐘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到10、15、20,有時甚至30分鐘。有些日子,我根本無法做到,但我仍然持續嘗試。接著,我開始思考:冥想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見效呢?有些人說一週就能察覺到變化,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需要幾個月。在觀看了更多Dr. K的影片後,我了解到冥想並不是幾個月或幾年內就能掌握的技能,而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冥想背後有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專注呼吸如何影響腦波和情緒平衡。此外,不同的冥想方式,如正念或引導式冥想,也各有其適應性,可以幫助初學者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如果你也在考慮開始冥想,或許可以嘗試一些輔助材料,比如冥想音樂或相關應用程式,以提高練習效果和持續性。
值得一提的是,冥想背後有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專注呼吸如何影響腦波和情緒平衡。此外,不同的冥想方式,如正念或引導式冥想,也各有其適應性,可以幫助初學者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如果你也在考慮開始冥想,或許可以嘗試一些輔助材料,比如冥想音樂或相關應用程式,以提高練習效果和持續性。
觀點延伸比較:
冥想的效益 | 科學證實冥想能增加大腦灰質密度,改善情緒調節能力,降低壓力荷爾蒙 |
---|---|
冥想的過程 | 冥想不是短期技巧,而是終身的練習,需要持續性和耐心 |
專注的重要性 | 透過訓練大腦專注於當下,可以達到內心平靜與清晰 |
容忍無聊的價值 | 學會不需要外部娛樂而存在,有助於培養內在平靜 |
行動與快樂的關聯 | 完成懸而未決的任務有助於釋放內心的不安,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
冥想需要多久才能見效
對某些人來說,達到深層的冥想狀態可能需要五年,而對另一些人而言,則可能要花上五十年。就像有些人在唱歌或運動上比其他人更為輕鬆,自我調整的冥想也讓某些人感覺自然而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明確的里程碑,比如學校、事業或健身,但在冥想中卻沒有進度條可言,你無法衡量自己是否在進步。你只是每天坐著,希望能有所改變。因此,我決定開始實踐。我盡量每週練習四到五次。有時候,靜坐似乎變得極其困難;而其他時候,我感受到了一些東西,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持續性的冥想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這是因為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它能夠隨著時間和經驗而發生變化。而不同的冥想技巧,如正念及慈悲冥想等,各自帶來不同的效果,因此了解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此外,有研究顯示,在三到八周內,規律地練習冥想可以帶來顯著改善,使我們在這段旅程中不至於感到孤單與迷茫。
持續性的冥想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這是因為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也就是它能夠隨著時間和經驗而發生變化。而不同的冥想技巧,如正念及慈悲冥想等,各自帶來不同的效果,因此了解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此外,有研究顯示,在三到八周內,規律地練習冥想可以帶來顯著改善,使我們在這段旅程中不至於感到孤單與迷茫。
冥想的目標:持續的過程而非短期成果
老實說,這是許多人卡住的地方。我們總是期待冥想能為我們帶來某種效果,比如減輕壓力或帶來快樂。但事實上,冥想並不是給你快樂,而是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最近我看了一段由Dr. K製作的影片,標題是「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無聊和不快樂」。我以為自己對冥想已經有了理解,但這段影片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他提到,如果想要真正的幸福,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到。首先,就是訓練大腦專注於一件事。很多人把冥想視為放鬆或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但在古印度,它有著更深遠的目的,那就是達到覺悟。
其實,冥想可以看作是一種心靈鍛鍊,讓我們學會如何持續地專注和內省。與其追求短期成果,不如關注長期內在變化所帶來的效益。例如,大腦神經可塑性隨著時間而演變,使得透過持之以恆的練習,我們能夠逐漸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些具體的方法,如專注於呼吸或進行身體掃描,可以幫助初學者建立穩定的冥想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成長與蛻變。
其實,冥想可以看作是一種心靈鍛鍊,讓我們學會如何持續地專注和內省。與其追求短期成果,不如關注長期內在變化所帶來的效益。例如,大腦神經可塑性隨著時間而演變,使得透過持之以恆的練習,我們能夠逐漸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些具體的方法,如專注於呼吸或進行身體掃描,可以幫助初學者建立穩定的冥想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成長與蛻變。

為什麼冥想不會直接帶來幸福
**什麼是覺醒?** 如果仔細想想,覺醒或真正的幸福,有時被稱為滿足感,其實源於擁有一個清晰、專注且集中的心智。我們大部分的痛苦來自於無法完全活在當下。冥想正是用來幫助我們達成這一點。它不會強迫你快樂,但能教會你的大腦專注於眼前的事物。我們常常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對未來的擔憂裡,或者迷失在源源不斷的思緒流中,而不是讓這些思緒隨風而逝,反而因習慣而陷入其中。在冥想時,我們並不是試圖阻止自己的思考,而是在學習如何讓它們靜靜地經過,不必深陷其中。
> **可以這樣理解**:你坐在某個地方,各種計程車不斷開到你面前,詢問是否要搭乘。與其上車,你更像是說,「不用了,我只是來觀察。」那些計程車就像你的思緒,它們來來去去,你可以選擇是否與之互動,還是只做旁觀者,直到它們消失。這樣能幫助我們練習心智集中。透過保持當下的存在感,同時認可周遭的一切,而不必參與其中。
**接下來,Dr. K談到了容忍無聊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習慣了持續的娛樂——觀看影片、玩遊戲、滑手機等,因此面對空白時間會感到難以忍受。但Dr. K解釋說,真正的平靜來源於學會不需要任何分心就能存在。他建議一些活動,比如坐在戶外親近自然、赤腳走在地上或是旅行時不聽音樂或播客——單純存在著,和自己的思緒共處。
> **可以這樣理解**:你坐在某個地方,各種計程車不斷開到你面前,詢問是否要搭乘。與其上車,你更像是說,「不用了,我只是來觀察。」那些計程車就像你的思緒,它們來來去去,你可以選擇是否與之互動,還是只做旁觀者,直到它們消失。這樣能幫助我們練習心智集中。透過保持當下的存在感,同時認可周遭的一切,而不必參與其中。
**接下來,Dr. K談到了容忍無聊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習慣了持續的娛樂——觀看影片、玩遊戲、滑手機等,因此面對空白時間會感到難以忍受。但Dr. K解釋說,真正的平靜來源於學會不需要任何分心就能存在。他建議一些活動,比如坐在戶外親近自然、赤腳走在地上或是旅行時不聽音樂或播客——單純存在著,和自己的思緒共處。
專注於當下的重要性
聽起來簡單,但其實非常困難。**在我看來,他談到的第三個點是最重要的。**我們心中總有一些想法,不斷揮之不去——那些明知道應該做卻一直拖延的事情。Dr. K稱這些為「懸而未決的思緒」。它們是來自內心深處、持續存在的念頭,並不是讓你感到悲傷的消極思想,而是一種讓你對自己感到稍微失望的小情緒。
學會忍受無聊的挑戰
像是「我真的需要開始著手那個專案」、「我應該打電話給媽媽或朋友道歉」或者「我該好好追求那個一直想做的興趣」,這些念頭每次出現時,我們總是會把它們推開。心裡告訴自己:「我知道,我知道,但這太難了。」**Dr. K非常到位地解釋了:**「你想要內心平靜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只要那些未完成的因果關係還存在,你就永遠無法擁有它。只要這些念頭依然懸而未決,你就不會感到快樂。即使你成為一個達到100級的瑜伽士,實現完全的超脫,那也是非常艱難的。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做那件事情。如果你一直想當畫家,而這個念頭在你的腦海中盤旋了15年,那麼它會一直困擾著你,它已經跟隨你一生。」這句話讓我震撼不已。說實話,大多數人並不會放棄一切去追求完美的超脫,其實更容易的方法就是去行動。
處理心中揮之不去的念頭
當你最終開始行動時,某種神奇的變化就會發生。那些煩擾你的思緒不再出現,不是因為你達成了什麼偉大的目標,而是因為你的心靈放下了那件事。這時我意識到,如果我真的想要內心的平靜,就必須從那些揮之不去的念頭開始著手。如果不這樣做,它們將永遠追著我不放。我回想起Dr. K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掙扎,那就繼續試著去做一個不是自己的自己;但如果你不想掙扎,就應該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以及所處的環境。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適應當前的環境。」

讓行動消除心中的困擾
這讓我更深刻地思考自己與冥想的旅程。其實,我的許多掙扎並不是來自於冥想的過程本身,而是因為強迫自己採取不適合的方法。這時我意識到,並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冥想只是瑜伽的一部分,而瑜伽的核心是在心靈、身體和靈魂之間建立聯繫,以達到啟蒙。我突然明白,沒有必要阻礙自己的自然流動。我可以隨著感受而變化,有些日子主動出擊,有些日子則依賴信念,有些日子追求知識,而另外一些日子則選擇靜坐沉思。
目標並不是遵循僵硬的規則,而是完全做回真實的自己,不必感到內疚或壓力。古老經典中提到有112種不同的技巧,涵蓋了瑜伽的各個方面。而我們如今所接觸的大多數方法——主流冥想、瑜伽、呼吸練習等,其實只來源於這112種技巧中的微小一部分。
在進行每次冥想時,可以試著設定固定時間,比如每天早上或晚上十幾分鐘,也可以選擇安靜舒適的環境,甚至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放鬆音樂或專門的應用程序來提高集中力。此外,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或者個人經驗也是很激勵人的方式,能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其中。
目標並不是遵循僵硬的規則,而是完全做回真實的自己,不必感到內疚或壓力。古老經典中提到有112種不同的技巧,涵蓋了瑜伽的各個方面。而我們如今所接觸的大多數方法——主流冥想、瑜伽、呼吸練習等,其實只來源於這112種技巧中的微小一部分。
在進行每次冥想時,可以試著設定固定時間,比如每天早上或晚上十幾分鐘,也可以選擇安靜舒適的環境,甚至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放鬆音樂或專門的應用程序來提高集中力。此外,分享一些成功案例或者個人經驗也是很激勵人的方式,能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其中。
將生活視為一種冥想
其實,冥想並不僅限於閉上眼睛靜坐。它可以是任何事情:吟唱、舞蹈、工作,甚至吃飯——只要你能全心投入當下。想想音樂,一位音樂家沉浸在樂器中,完全融入聲音之中,那就是冥想;又或者一位畫家專注於每一筆,每個瞬間都消失無蹤,那也是冥想。有些人稱這為「心流狀態」,那時候身心完美契合,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甚至《卡馬蘇特拉》,人們通常認為它只是關於性愛的,其實也探討了如何將全然的覺知帶入親密關係,讓這變成一種冥想的練習。
這一切改變了我的觀點。往後,我會專注於那些能讓我惦念消散的事物。不過,我還不確定具體是哪些,也許是創作、學習,或是一些完全意料之外的活動。同時,我也會試著將同樣的專注力帶到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
我明白了,冥想並不是在安靜房間裡靜坐幾分鐘,而是把整個生活轉化為一種冥想——全神貫注地活在每個當下。
這一切改變了我的觀點。往後,我會專注於那些能讓我惦念消散的事物。不過,我還不確定具體是哪些,也許是創作、學習,或是一些完全意料之外的活動。同時,我也會試著將同樣的專注力帶到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
我明白了,冥想並不是在安靜房間裡靜坐幾分鐘,而是把整個生活轉化為一種冥想——全神貫注地活在每個當下。
參考來源
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一場關於連結渴望、提昇生命力
臺灣首本全面解析薩提爾工作坊專書薩提爾資深講師張天安首本著作,整合二十年精華和心法‧ 22堂精華課× 9個練習× 3支引導冥想讓你重新連結自己,與他人相處更自在‧
來源: 博客來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 一場關於連結渴望、提昇生命力、轉化 ...
隨書附贈,作者親錄──〈薩提爾模式引導冥想〉 由張天安老師親自錄製三支冥想,總長超過60分鐘,為你預備好開啟內在旅程的身心狀態。 ‧‧‧‧‧‧ 透過薩提爾模式,許多人才發現自己 ...
來源: 誠品提昇生命力、轉化創傷的內在旅程(附贈〈薩提爾模式引導冥想〉)
由張天安老師親自錄製三支冥想 ,總長超過60分鐘,為你預備好開啟內在旅程的身心狀態。 透過薩提爾模式,許多人才發現自己「不相信自己夠好」。 他明明很想要這份工作,卻又難以 ...
來源: 金石堂03 覺察:通往身心靈整合的科學冥想練習
覺察之輪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席格博士藉此向我們展示了,多重感官與全人式的覺察練習,如何在多樣態的社群環境關係中,促成強健的臨在、和諧與和平的生活方式。閱讀本書,將為 ...
來源: Scribd中文圖書分類法- 三民網路書店
內心全方位觀察中,臉上在微笑,心裡在尖叫:從瞳孔到腳尖,你全身上下都是破綻!一本書破解對方每個瞬間的心理密碼. 作者:佳樂; 許奕廷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 ...
來源: 三民網路書店僻靜- 心靈旅程— 沈伶老師
靜心時,沈伶老師提到若有自我懲罰的議題,通常是來自於內心無法原諒自己,或是無法面對自己曾做過的事,所以建議可以利用山莊的小坡路,用【朝山】的方式進行懺悔,在跪拜時,說 ...
來源: 沈伶老師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