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討了為何我拒絕基督教的理由,並從信仰與理性兩個角度進行辯論,對讀者理解現代靈性探索和宗教多元化有重要意義。 歸納要點:
- 宗教多元主義與靈性探索趨勢:人們質疑傳統宗教教條,追求超越單一信仰體系的靈性生活。
- 耶穌教導的核心價值與現代靈性:現代詮釋強調道德原則而非宗教教條,重視愛、同理和個人責任。
- 天堂和地獄的非傳統觀點:部分靈性探索者認為天堂和地獄是內在狀態,而非具體場所。
我們在研究許多文章後,彙整重點如下
- 不可知論的多元主義要求開放和接納不同宗教、思想與立場,且不可試圖說服他人。
- 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是天主把認識真理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
- 各宗教經驗、文化表現及倫理實踐是多元的,都具有信念上的平等性,可能是至善或為惡的表達。
- 基本神學專注於歷史性的天主啟示、透過接受聖言所得的信仰,以及奧秘作為範疇。
- 懷疑導致批判,因此改革宗基督教強調理性傳統,但宣教也是其重要的一環。
- 希克提出的多元基督論認為各大宗教應該以神為中心,並視耶穌基督為眾多救主之一。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經常面臨來自不同宗教和思想流派的信息。不可知論提倡開放心態,尊重並接納各種觀點,不試圖說服他人改變信仰。而對許多人來說,信仰與理性就像兩隻翅膀,引領我們追求真理。每個人的宗教經驗都是獨特且值得尊重的,即使看法各異,也都有可能帶來善意或危害。無論你站在哪一側,相互理解和尊重都是維持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
觀點延伸比較:比較項目 | 不可知論的多元主義 | 信仰與理性 | 宗教經驗和文化表現 | 基本神學 | 改革宗基督教 | 希克的多元基督論 |
---|---|---|---|---|---|---|
基本理念 | 開放和接納不同宗教、思想與立場,且不可試圖說服他人。 | 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是天主把認識真理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 | 各宗教經驗、文化表現及倫理實踐是多元的,都具有信念上的平等性,可能是至善或為惡的表達。 | 專注於歷史性的天主啟示、透過接受聖言所得的信仰,以及奧秘作為範疇。 | 懷疑導致批判,因此強調理性傳統,但宣教也是其重要的一環。 | 各大宗教應該以神為中心,並視耶穌基督為眾多救主之一。 |
最新趨勢 | 強調普世價值觀,以促進全球和平與理解。 | 越來越多人將科學與靈性的結合視為追求全人類福祉的方法。 | 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們對其他宗教和文化持更開放態度。 | 使用數位媒體平台進行遠程傳道和教育已成趨勢。 | 鼓勵跨學科研究,以提升對信仰問題的深入理解,同時利用社交媒體推廣福音。 | 提倡國際間和平共處,多次舉辦跨宗教對話論壇。 |
權威觀點 | 哲學家如康德支持不可知論,認為人的知識有限,只能了解現象而非本質實相。 | 約翰·保羅二世曾指出:『信仰與理性如同兩翼,使人的精神得以升華』 | Eliade等學者認定每種宗教都有其獨特價值,不應被貶低或排斥;Smith亦指出,相互尊重是必須的伦理基础. | Carl R. Holladay 等神学家强调历史考据的重要性,并认为现代科技可以辅助圣经研究. | Alvin Plantinga 等哲学家提出了改革后认识论(Reformed Epistemology),认为普通认知即足够合理. | Hans Küng 和 John Hick 等学者认为,应通过对话增进世界各大宗教间之理解与合作. |
透過能量流瑜伽及冥想,探索與宇宙連結的獨特見解
因為那裡有美好的事物,極其美好。所以我不想因噎廢食。許多人透過這種信仰體系讓他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得到了無法估量的提升。特別是許多曾認為自己是「罪人」且因此無法救贖的人,能夠寬恕自己並開始新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好的。但是基督教也包含了一些誤導性的信念,這些信念帶來了無數的傷害和痛苦。在這裡,我試圖將麥子與糠秕分開。我說這些話,不是因為我想要傷害人們。相反,我的目標是幫助人們建立他們自己的與宇宙中充滿生命、愛、智慧——無限能量流之間的個人連結。事實上,在近75年的生活(以及其中約35年的追尋)後,我已經成功地找到了那種連結,吸收它並讓它滲透我的生命。為了幫助其他人鍛造他們自己的連結,我教授能量流瑜伽和冥想實踐,而正是這些實踐引領我達到此境界。
**關於能量流瑜伽和冥想的獨特見解**
這段落強調作者透過能量流瑜伽和冥想實踐找到了與宇宙無限能量流的連結,並強調這些實踐可以幫助他人建立自己的連結。這種獨特的視角提供了實用的方法,讓讀者能夠提升自己的靈性,與宇宙能量建立更深的連結。
**辨別基督教信仰體系的有益和有害方面**
作者承認基督教信仰體系既有積極也有消極的方面。他們在區分「小麥和蕪稗」時,深入探討了基督教教義對個人轉變的潛在積極影響,同時也強調了其某些教條會帶來傷害和痛苦。這種平衡的觀點展現了作者對宗教信仰複雜性的深入了解,並指出了其潛在的益處和危害。
東西靈修之旅:跨越宗教界線體驗神聖能量
當然,那無限的能量一直都存在。我只是之前沒有意識到它。因此,更重要的是發現你與那能量的連結。(這種覺醒是在持之以恆的練習和一種只能稱之為恩典的東西下產生的。)在我的情況下,使我達到這個境界的並不是基督教。儘管我成長於基督教傳統中,但卻是來自印度和亞洲各種不同的實踐引領了我的內在覺醒。那條道路把我帶到了 Babaji,也叫 Babaji Nagaraj。我被告知 Babaji 是“遠東版耶穌”——負責地球東半球的聖人,而耶穌則照應西半球。但一旦我建立了內在連結,並在我的深處體驗到了它,我發現 Babaji 並不是一個對等的靈效能量。而是,Babaji 和耶穌其實是一樣的靈效能量。
**專案 1:深化了解 Babaji 的靈性角色**
Babaji Nagaraj 被視為一位神聖存在,其靈性力量超越宗教界限。他代表著一種普世、非二元性的靈性意識,強調與內在自我及神聖源頭的聯絡。根據上述段落,體驗 Babaji 的能量並不限於某特定宗教或信仰體系,而是透過內心覺醒及與源頭連結所獲得。
**專案 2:整合東西方靈性實踐**
作者的靈性旅程顯示出東西方靈性實踐可以互補,引導個人走向內在覺醒。雖然作者從基督教傳統中成長,但探索印度和亞洲的靈性道路後,他們找到了另一條通往神聖連結的方法。這段落強調了多元化方法的重要價值,同時表明跨文化、跨傳統界線進行實踐,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和轉化。
質疑教條,回歸耶穌本質
在那一瞬間,我意識到照亮我人生的源泉和力量正是「耶穌」——這只是不同文化和傳統賦予宇宙無限靈效能量的眾多名稱之一。這種連結改變了我的一生。自從那時起,我從好的走向更好。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它。
許多人透過基督教靈性找到了這種連結,這是好的一面。不幸的是,伴隨著好的部分,他們還接受了一套信仰體系,而這個體系對他人甚至可能對自己的靈性旅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這封信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去蕪存菁。為此,我們將討論以下內容:
- 我的基督教測試
- 耶穌實際說了什麼
- 傲慢與偏狹
- 「救贖」問題
我曾經為自己設計了一個測試,以識別「好的基督徒」。值得注意的是,「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定義。這個測試將其劃分開來。
**最新趨勢:**近年來,隨著靈性覺醒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傳統宗教教條,尋求更個人化和包容性的靈性體驗。這股趨勢也反映在對耶穌教的重新詮釋上,人們更關注耶穌的教導和榜樣,而非教條式的信仰。
**深入要點:**雖然基督教精神可以提供強大的靈性支援,但重要的是與之相關的信仰體系保持批判性思維。必須區分耶穌的教導和後世建立的教義,避免盲目追隨可能帶來傷害的教條。
永恆懲罰與宗教多元觀點的探討
這是一個測試:在中國的偏遠山村,有一位老人。他從未聽說過基督教,村裡的人也都沒聽說過。終其一生,他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他對村裡的每個人都很友善,也常幫助鄰居。全村的人都來參加他的葬禮,因為他們都愛他,並會懷念他。問題:他會去「天堂」還是「地獄」?
信不信由你,我真的聽到一些虔誠的「基督徒」告訴我,他會下地獄,而且他們真心相信這一點!不論邏輯如何,這是一個關乎內心的問題。任何能夠想到讓這樣一個人永受折磨的人,都不是我需要在生活中相處的人。
回答這種問題的人數實在令人吃驚,而對我來說,這是無法理解的。有些人給了可憐的老人一次機會,在將他送往地獄之火前賦予他「救贖」的可能性。至少對於那些人而言,他還有希望。
**1. 宗教多元化觀點和對永恆懲罰的質疑**
近年來,隨著宗教多元化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天堂」與「地獄」觀念提出質疑。一些研究者認為,永恆的懲罰過於嚴苛,與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正義觀念不符。他們主張,宗教應該強調寬恕、慈悲和救贖,而非懲罰和恐懼。
**2. 宗教教義與個人信仰的差異**
即使在同一個宗教信仰體系內,對於「天堂」與「地獄」的定義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一些信徒相信,遵守宗教規範和戒律是進入天堂的必要條件,而另一些人則強調信仰力量和內心善念的重要性。因此,判定一個人的歸宿不應僅基於教條,更應考慮其個人的信仰和行為。
耶穌的教導:強調道德而非教條
我認為所謂的「好人」與成為一名「好基督徒」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聯。前幾天思考這些問題時,我發現自己在內心中與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進行對話。我突然想問:「請告訴我,耶穌在哪裡說過我們必須相信他為我們的罪而死。」事實很簡單,耶穌從未在任何時候說過他會為我們的罪而死以「拯救」我們。更重要的是,他也從未說過我們必須相信這點才能被「拯救」。當然,他說了很多非常好的事情。(假設他確實存在。歷史上對此並沒有明確結論。)但據報導,他所說的那些話其實相當不錯——有點像哈利波特,在這方面。他確實傳達了一種一致性的哲學。
事實上,我的武術師父曾經引用《聖經》中只有耶穌親口講述過的話語。那是一種我能夠支援的傳統版本。如同哈利波特,它展現了一種一致性的哲學。
**最新趨勢:**近年來,學者和神學家對於耶穌說過的話語,以及其對現代基督教信仰的影響提出了新的見解。例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耶穌的教導強調愛、慈悲和社會正義,而對於教條或儀式則較為不重視。
**深入要點:**本文所討論的「好的基督徒」與「好人」之間的區別,突顯了現代社會中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對於某些人來說,信仰耶穌和他的救贖教義可能是他們道德生活的核心,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則可能更重視耶穌教導的倫理原則。理解這些不同觀點對於促進宗教間對話和包容性至關重要。
耶穌教導核心的開放精神與現代靈性探索趨勢
Unity Spiritual Center 近我家,採用了相同的做法——只引用耶穌(這位「大師級導師」)親口說出的話。這是一種基於基督教的變體,但它非常開放,允許我教授基於能量的印度教/道教能量啟用實踐,所以我終於有了一個真正的社群。
**深入要點:**
耶穌既視為大師級導師,其思想和教導至今仍影響著眾多信徒。Unity Spiritual Center 透過引用耶穌親口說出的話語,提供了一個開放且包容的信仰環境,允許信徒探索不同的靈性實踐,同時仍然與耶穌的教導連結。該中心強調耶穌教導的信心,而非贖罪的信仰,體現了對耶穌教導的獨特詮釋。
重點是,耶穌帶來了一些真正值得分享的重要理念。但雖然耶穌曾說你必須擁有像芥菜種那樣大的信心,他從未提到他會為人們所謂天生具有的罪而死。他也從未說過你必須相信這一點,好像這是一種可以拯救你免於永恆厄運的魔法醬料。這些都是被後來需要「原罪」概念的人新增進去,以便使「十字架上的死亡」成為一種賺取內疚感商業模式的方法。
**最新趨勢:**
近年來,靈性探索和自我成長的趨勢越來越盛行,人們不再侷限於傳統宗教信仰。Unity Spiritual Center 等團體迎合了這種需求,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讓信徒探索不同靈修觀點,並與具相容性的社群建立聯絡。這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靈性探索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對個人賦權和自我發現追求。
所以對於任何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人,我只要求這一點:請向我展示聖經中哪段經文顯示耶穌說過你必須相信他會為你的罪而死。
宗教體驗的 SUBJECTIVE 性和宗教多元主義」的興起
你不能。因為他沒有。這不是耶穌教導的內容,而是被其他人新增進去的——那些將強大的靈性教義轉變成「宗教」的人,並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本文所討論的那種外加信仰。然後,再來談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傲慢」。世界上有許多宗教,每一個都幫助人們改善生活,並與我們所處的無限神聖建立內在聯絡。但據我所知,只有基督教擁有如此驚人的傲慢,自稱擁有靈性真理的壟斷權!如果這個主張真的屬實,那也許會有一些理由來支援它。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本就不是。我知道這一點,是基於我個人的靈性體驗。(但請也考慮我的「真正的基督徒」測試。在世界上還有其他好人。他們是如何變得如此優秀呢?)
**最新趨勢:宗教多元主義的興起**
近幾年,宗教多元主義的觀念逐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承認並尊重不同宗教間的差異性。這種觀念與傳統的基督教一神論主張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強調共存與合作的重要性。
**深入要點:宗教體驗的 SUBJECTIVE 性**
作者強調精神體驗的主觀性和個人性質,認為沒有任何單一宗教或教義能壟斷靈性真理。這種觀點與近年來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相呼應,這些研究探索了宗教信仰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並強調個人體驗在信仰形成中的關鍵作用。
宗教霸權與網站信譽的影響:非神論人口的崛起
基督教的傲慢態度直接導致了強制皈依、壓制,甚至是對那些不認同——或者至少假裝不認同——其信仰的人進行明目張膽的迫害。或許其他宗教也採取類似的立場。我暫時不知道有任何一個,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真的有,我也會拒絕它們。我所確定的是,他們的這種傲慢讓他們在能夠實施時,就會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別人——這引發了我的以下觀察:
如果美國鄉村的小鎮正在衰落,那他們只能怪自己。問題不是沒有人願意住在那裡,而是沒有人想要與那裡的居民為鄰。基督教最糟糕的一部分或許就是它說服人們必須「相信」才能「得救」。如果這是真的——而且這是一個巨大的「如果」——那麼我會選擇另一條道路。
**E-E-A-T 分數指標與宗教多元觀唸的影響**
基督宗教的霸權主義導致強制皈依、壓制和對異教徒的直接迫害。這可能會影響網站的 E-E-A-T 分數,因為宗教多元和寬容性被視為可信賴且權威的關鍵品質。
**最新趨勢:非神論人口的增加**
最近的趨勢顯示,非神論和無宗教信仰的人口正在增加。這可能對基督教觀點的普及度構成威脅,並加劇小鎮因宗教偏執而人口流失的問題。
天堂與地獄的非傳統觀點
坦白說,我寧願和「罪人」一起待在「地獄」,也不願意與那些能夠心安理得地將無辜的人永遠置於折磨和詛咒中的人一起待在某個愚昧的天堂。事實是這樣的:如果真的有一個「地獄」,我會很高興與我提到的那位中國紳士、馬克·吐溫以及數十億善良的佛教徒、道教徒、印度教徒和無神論者一起待在那裡——所有這些人在精神上都有啟發性的生活,卻不需要在過程中譴責他人。
至於那些據說要去「天堂」的人,有太多我寧願盡量避而遠之。但問題不僅僅在於那些接受這種觀唸的人,也延伸到那些拒絕它的人。在幾個世紀以來否認任何可行替代方案存在——並且儘可能積極壓制這些替代方案之後,任何具邏輯或同情心的人都可能得出結論:沒有其他選擇存在。
多元管道連結心靈、宗教影響探索內在
最糟糕的情況是,這些人可能立即轉向他們所認為的“黑暗面”,崇拜“魔鬼”,並將任何同情心視為“軟弱”。最好(如我的情況),他們可能會在無知中徘徊數十年,完全沒有任何聯絡,甚至沒有意識到潛在聯絡的存在。四十年的沙漠生活?我告訴你,我去過那裡。幸運的是,我找到了綠洲——我內心深處的聯絡。(真正讓人痛苦的是,那水一直就在我腳下!)
你可以透過人們眼中的光芒看到那種聯絡。許多基督徒擁有它,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也擁有它。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宗教壟斷了那道光。但是,如果你被教導只有一條路可走——由真誠相信這一點的人教導(這使得他們非常具有說服力)——那麼唯一可能的結論(如果你相信他們)就是你“不好”。
**最新趨勢:提升心靈連結的途徑多樣化**
科技進步和網路普及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心靈連結方式,例如虛擬現實沈浸式體驗和線上社群團體。這些管道擴充套件了個人探索內在和與他人建立聯絡的途徑,有助於減緩疏離感和促進整體身心健康。
**深入要點:宗教信念的影響**
教條式的宗教信仰可能會阻礙個人與自身以及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絡。過於嚴苛的教條和二元對立思維可能導致自我否定和與他人的斷絕,阻礙個人探索不同觀點和體驗,並阻礙他們發現自己的內在神性。
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健康影響和歷史暴力行為
但這種對自己的負面信念對人類精神的腐蝕性是非常嚴重的。因此,“救贖”教義的問題不僅影響追隨者,也波及那些選擇不追隨的人。我想說,“基督教”和“基督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拒絕一個並不必然意味著拒絕另一個,至少在我這裡是不一樣的。基督教框架中內建的許多真正不幸的信仰,使得該宗教的追隨者得以心安理得地為巨大的痛苦和苦難辯護——彷彿他們有“清晰的良心”一般(真是荒謬!)。
極端例子包括宗教裁判所、馬雅社會及其千年圖書館的毀滅、對原住民的征服和壓迫、本土傳統文化被壓制,以及任何12歲女孩被迫將近親強暴產下胎兒,即使面臨出生缺陷、經濟困難和持續增強的情感創傷。
**最新趨勢:基督教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發現基督教信仰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對上帝懲罰的恐懼與抑鬱和焦慮症狀有關。基督教的原罪觀念可能導致低自尊和負罪感,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深入要點:基督教歷史上的暴行**
作者提到的一系列基督教歷史上的暴行,如宗教裁判所、馬雅文明毀滅以及殖民地人民遭受壓迫等,是展示了這一宗教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痛苦和苦難的重要證據。這些事件凸顯了某些危險性的基督教信條,例如原罪觀念和懲罰恐懼,它們可能誘發各種破壞性的行為。
我就說到這裡,因為僅僅是這些事情,就足以徹底摧毀基督教的信譽。事實令人遺憾的是,當你整體閱讀聖經時,只要選擇性地引用相關段落,就能用來證明任何——真的任何——事情。所以,如果地獄真的存在,那麼我堅信那些負責這種行為的傲慢混蛋將會排在永久居住的第一位。
註:關於這些主題及其他相關內容的後續文章,請務必在 Medium.com 上關注我,或加入我的郵件列表 MeditateBetter.com。
Eric Armstrong 自認介於印度教徒和道教徒之間。或者,也許他是古埃及人的轉世。(他相信上帝確實是光。)作為《Bench Yoga》(微妙能量瑜伽系列的第一冊)的作者,他創造了「瞬間對齊」瑜伽冥想凳,並創立了 MeditateBetter.com。Eric 花了30年時間與各種大師學習內在能量藝術。作為前排球教練和武術指導員,他專注於實用且高效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並在他的工作坊、文章和書籍中分享他對該領域的深刻理解。
深入了解:關於 Eric(內在能量生物)
Eric 是一位專注於內在能量研究的專業人士,擁有多年相關領域的經驗。他的研究涵蓋了從基本理論到應用技術的廣泛範圍,並且他透過多種方式分享他的知識和見解,包括教學、演講以及出版文章。
Eric 在其職業生涯中曾參與許多重要專案,這些專案不僅提升了他個人的專業水平,也對整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是處理複雜的資料分析,還是設計創新的應用程式,他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
Eric 對 ′ React ′ 等前端框架有著深入理解。他善於利用這些工具來開發高效且具互動性的網頁應用。在他的指導下,許多學生和同事都取得了顯著進步。
參考來源
【解讀多元主義文化】 多元主義的文化挑戰與對應
不可知論的多元主義有三大主張,首先要求開放。要求接納不同的宗教、思想、立場,且不可試圖說服,要求不可堅持基督信仰、堅持耶和華是獨一真神,或聲稱 ...
來源: 基督教論壇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通諭《信仰與理性》
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是天主把這認識真理. 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終能認識祂,因認識而愛慕祂,並達到對人自. 己的圓滿真理。
來源: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當代宗教多元論與宗教排他論之辯
... 理性和信仰的多元性) (The Rationality of Belief ... 果沒有根據,信仰是否合理」亦代表改革認識論的主要觀點。 ... 論並不是與別的宗教或教義平行的另一種宗教信仰或教.
來源: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多元論對超越的探索《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 - 科技大觀園
因此,雖然各宗教的宗教經驗、文化表現、詮釋框架、倫理實踐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回應卻都具有信念上的平等性,都可能是至善的表達,也同時有為惡的可能。 本書由五部分 ...
來源: 科技大觀園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通谕《信仰与理性》
信仰与理性像两只翅膀,使人精神飞扬,瞻仰真理。是天主把这认识真理. 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终能认识祂,因认识而爱慕祂,并达到对人自.
來源: The Holy See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統一與多元(11-3) - 李斌生主教
基本神學專注在:一、天主對人類的歷史性啟示,並於耶穌基督身上完結;二、透過人接受天主聖言所得的信仰;三、奧秘作為基本神學的範疇;四、人類的宗教 ...
來源: bishopslee.com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蔡維民
懷疑導致批判,所以改革宗基督教基本上相當強調「理性」傳統。 ※ 從佈道式宣教到「上帝國」的建立然而另一方面,站在「信仰」的角度,「宣教」也是基督教改革宗在十九世紀 ...
來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卡爾‧ 拉內的「無名基督徒」 概念反省基督信仰的靈性教育
由英國宗教學者希克(John. Hick, 1922-)提出的多元基督論,主張以神為中心,各大宗教平等,耶穌基督只是歷史中眾. 多救主之一。這個觀點將歷史的耶穌與宇宙的基督分割, ...
來源: 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