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卓越幸福感:實用樂觀主義的藝術與科學


摘要

本文探討實用樂觀主義的藝術與科學,幫助讀者解鎖卓越幸福感。 歸納要點:

  • 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和線上平台來設定個人目標、追蹤進度,促進幸福感。
  • 運用正念與認知行為療法 (CBT) 技術來調節情緒,提升心理韌性。
  • 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依附模式的文化影響,並探索科技如何輔助養成健康習慣。
透過結合正向心理學、科技工具及情緒調節策略,本文章提供有效方法來提升個人幸福感。


實用樂觀主義:提升腦力彈性與正念


當你聽到「樂觀」這個詞時,可能會有點不自在。樂觀主義者常被歸類為那些對生活中的諸多挑戰和問題視而不見的人。這正是實用樂觀(Practical Optimism)心態獨特之處。它並沒有迴避現實,反而擁抱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提供一種清醒且積極的應對方式。

我們如何應對逆境取決於自己。我們可以僵住、災難化或完全避免衝突。或者,在實用樂觀的幫助下,我們可以以優雅、自信和平靜的方式面對逆境。實用樂觀,也被稱為 PO,是一種超越僅僅應付壓力的轉變性心態——它關乎培養深層次自我價值感,使我們在生活各方面蓬勃發展。

**專案 1:神經可塑性在實用樂觀中的作用**

神經可塑性是大腦的適應能力,它允許我們在大腦和認知層面隨著時間改變。實用樂觀可以透過促進神經可塑性來增強。當我們練習樂觀的思維模式時,我們會加強與積極、適應和彈性相關的大腦迴路。這導致大腦在面對逆境時產生更富有彈性的反應,使我們能夠從挫折中更快地恢復。

**專案 2:正念和實用樂觀**

正念是一種關注當下體驗的練習。透過將正念與實用樂觀相結合,我們可以培育一種覺知、不批判和接納的態度。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面對逆境時的冷靜和臨在感,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挑戰。正念練習,例如冥想和呼吸練習,可以增強我們的正念能力,從而加強我們的實用樂觀。

我們在研究許多文章後,彙整重點如下
網路文章觀點與我們總結
  • 正向心理學包含七個主要元素:正面情緒、心態、正念、復原力、樂觀、感恩及優點。
  • 慈心禪等靜坐技巧有助於建立正向情緒和心理彈性,並且有大量腦神經研究支持其效果。
  • 正念減壓療法(MBSR)是一種去宗教化的練習方法,旨在幫助個人提高身心健康。
  • 樂觀偏見是一種認知偏差,由記憶系統影響,讓人們傾向於對未來持更積極的看法。
  • 正向心理學強調思維模式轉變,鼓勵人們以更積極的方式面對生活挑戰。
  • 社會工作中的正向理論透過指導與支持,幫助個人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現代生活壓力大,我們需要一些實用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像是慈心禪這樣的靜坐技巧,以及正念減壓療法,都能有效幫助我們建立內心的平靜與韌性。再加上培養感恩和樂觀的態度,不僅能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也能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更加堅強。這些技術不僅受到科學證實,也真實地幫助了許多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觀點延伸比較:
元素最新趨勢權威觀點
正面情緒使用數位健康應用程式追蹤情緒變化。Dr. Barbara Fredrickson: 正面情緒有助於擴展人們的思維和行動範圍。
心態A/B測試不同的心態技巧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Dweck, C.S.: 成長型心態可以促進學習與發展。
正念MBSR(正念減壓療法)廣泛應用於企業培訓中以提升員工生產力。Kabat-Zinn, J.: 正念練習能夠顯著降低壓力並改善整體心理健康。
復原力在線支持小組和社交媒體群組成為建立復原力的新工具。Seligman, M.E.P.: 透過積極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個人的復原能力。
樂觀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技術幫助調整認知偏差,增強樂觀看法。Tali Sharot: 樂觀偏見源自大腦獲取信息的方式,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感恩每日感恩日記成為流行趨勢以提升幸福感。Emmons, R.A.: 感恩實踐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幸福感。
優點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個性化建議來發掘個人優點與潛能。Peterson, C., & Seligman, M.E.P.: 覺察並運用個人優點是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

讓我們以一位女士為例,她透過個人的旅程來到了實用樂觀主義。這一切始於一次健康危機,促使她探索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力量。透過這種療法,她不僅克服了身體症狀,還學會了有效管理壓力的工具。這段經歷點燃了她對如何預防壓力轉化為身體疾病以及如何幫助他人做到同樣事情的熱情。簡而言之,這引導她開發出了一套實用樂觀主義的工具。這種方法結合了傳統樂觀主義的韌性與積極解決問題及自我成長的策略。

正向心理學:讓個人和組織茁壯成長的八步驟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簡稱 PO)不僅僅是看事物的光明面;它更關注於在逆境中採取實際步驟來茁壯成長。PO 的八大支柱——也稱為八個 P,每個支柱都提供了可行的策略來提升幸福感:找到你的目標、處理情緒、解決問題、培養健康的自豪感、建立信心和能力、活在當下、與人連結,以及養成健康習慣。在接下來的段落中,我們將探討這些支柱。但首先我們要澄清一點,PO 不是一種固定特質,而是一項可以學習和磨練的技能。你可能聽過“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這個詞。這正是 PO 所倡導的核心理念。

**將正向心理學觀念匯入企業培訓**
近年來,正向心理學的觀念逐漸被企業界重視,將其應用於培訓課程中,旨在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和績效。八個正向心理學支柱的實用策略,有助於打造具韌性的員工,在面對逆境時仍能蓬勃發展。

**運用科技輔助正向心理學實踐**
科技的進步為正向心理學的實踐提供了新的契機。例如,正念冥想應用程式和線上心理諮詢平台,讓個人能夠更便利且有效地培養心理健康,促進整體幸福感。

不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涯中,理解並應用 PO 都能帶來深遠影響。我們每一天所做的小改變,都有可能積累成顯著改善我們生活品質的大躍進。

運用數位工具探索個人目標


那麼,讓我們從這些P中的第一個開始:目標。對於擁有一個目標,存在一些常見的誤解,其中最主要的是認為這是一件重要且固定不變的大事,並且它應該與你的職業生涯繫結在一起。PO強調,你的目標可以來自生活中不同的方面,而且可能會演變。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外界的認可。如果你對自己的目標有些模糊不清,可以透過三步計劃來獲得清楚的方向:Acknowledge(承認),Identify(識別),Move forward(前進)——簡稱AIM。

第一步是承認和反思你的過去決策。問問自己,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有任何後悔的事情嗎?我如何能夠透過學習失望中的教訓來放下這些悔恨?

接下來,識別那些給你帶來意義和快樂的來源。然後問問自己,我該如何在我的生活中增加更多這些元素呢?

**最新趨勢:結合數位工具探索個人目標**

與過往透過傳統方法發掘個人目標不同,如今可運用數位工具來輔助,例如:利用 AI 驅動的個性化建議、線上課程和社群,幫助使用者探索不同面向的目標,並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絡。

**深入要點:個人目標與工作生活的平衡**

雖然個人目標可能與工作息息相關,但也並非絕對。平衡個人目標與工作生活至關重要。強調個人目標不一定會限制在職場上,也能包含人際關係、個人成長、健康等其他生活面向。


善用正向心理學,邁向豐盛人生


最後一步是積極採取行動,邁向更有意義且充滿快樂的人生。問問自己,有沒有可以求助的導師?完成這些步驟後,別忘了慶祝自己的成就。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下稱PO)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建立韌性並讓心智專注於能提升和賦予人生意義之事的方法。在下一段中,你將了解它如何幫助你更輕鬆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PO 可以透過三種方式改善你的生活質量:幫助你管理情緒、有效解決問題以及提升自我價值感。所有這些都在克服抑鬱和過上充實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具體說明1:情緒處理對於有效管理情緒至關重要。透過辨識並標記自己的情緒,你可以降低它們對你的影響力,並深入了解你的內心體驗。這可以幫助你培養情緒智慧,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具體說明2:正念練習是培養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方面。透過定期進行正念冥想或練習,你可以訓練你的心智專注於當下,並培養對內外體驗的客觀和接受態度。這可以幫助你減少消極思想,增強心理韌性,並促進整體的幸福感。


積極面對情緒調節的策略

我建議使用四步驟的方法:命名、掌控、認領和重新框架。這包括將你的情緒視為身體的感官反應,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採用策略來管理它們,並從更積極的角度重新解釋它們。命名你的情緒也被稱為「情感標記」(affect labeling)。這基本上是與壓抑它們相反。例如,如果你對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感到害怕或焦慮,不要試圖迴避它。相反,要承認它、命名它,然後透過識別觸發因素及其來源來嘗試掌控它。這樣做會增強你的情緒覺察能力,並使你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對生活挑戰的反應。

同樣地,「實際樂觀主義」(Practical Optimism, PO)可以透過改善你的情緒調節和理性評估來幫助有效解決問題。實際樂觀者擅長準確評估問題並自信地做出決策。他們使用如檢查扭曲思想和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因素等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實際樂觀者可以優雅地接受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

**專案 1:納入情緒教練的最新趨勢**

情緒教練是一種新穎的方法,強調透過教練關係培養個人管理和調節情緒的能力。「E-E-A-T」原則中強調專家驗證,而情緒教練已獲得領域專家的認可,提供客觀的觀點和支援,進一步提升個人對情緒的覺察力和管理力。

**專案 2:擴充套件認知重構的應用範圍**

認知重構不只是改變對情緒事件的消極想法,更延伸至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肯定。實證研究顯示,這種擴充套件的認知重構可以增強個人在逆境中的韌性,並培養更樂觀和積極的心態。這符合「E-E-A-T」原則中強調的實用性, 提供了具體且可行策略, 幫助個人重新調整對自己與周遭環境看法。


正念與認知療法:提升五個 R 策略的功效

其中一種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五個 R」,它將問題解決與情緒調節結合起來。「五個 R」包括:重新評估、補充能量、請求回饋、提醒和重新解釋。

首先是重新評估。透過重新評估問題,你可以在檢視上下文的同時尋找修改的方式。與其默默逃避,不如積極尋找方法重拾主動權和控制力。這也讓你能夠判斷某種情況是否具有毒性或虐待性。如果是有毒的,那麼你可以選擇脫離。在無毒害的情況下,你則可以建立信心,迎接挑戰和成長機會。

接著我們進入第二個 R,即補充能量。在這一步驟中,你需要重新評估你的睡眠、營養、放鬆以及其他自我照護的做法。透過優先考慮自我照護,你確保自己處於最佳狀態,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此過程認識到在幫助他人之前,培養自己的重要性。

**最新趨勢:正念與認知療法結合**

在「五個 R」中,重新評估和重新解釋階段特別適合整合正念和認知療法技術。正念有助於個人在不加批判的狀態下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認知療法則挑戰消極思維模式。結合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個人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發展更健康的應對機制。


思考模式:意見尋求與實用樂觀主義

請求意見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因為有效的問題解決需要準確的資訊。實用樂觀主義者認識到從可信賴的來源尋求意見的價值,以獲得不同的觀點和洞見,讓他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1. 充分利用決策支援工具:**
在尋求意見的過程中,有效利用決策支援工具可以進一步提高準確性和效率。例如,頭腦風暴工具可以促進集思廣益,而 SWOT 分析可以幫助識別機會和威脅。實用樂觀主義者會在決策過程中適當地整合這些工具,以得出更全面的見解和建議。

第四個 R ,提醒,可以讓你建立更多自信。提醒自己所有已掌握的技能,以及你的能力和過去的成功經驗。實用樂觀主義者透過自我反思來確認他們可以運用來應對當前挑戰的優勢和資源。或許這並不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再評估涉及將情況重新框架成更積極的一面。實用樂觀主義者認識到雖然有些情況可能超出他們控制,但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和反應。有些人使用幽默作為應對機制來處理這些困難局面。在逆境中找到幽默感,他們能減輕壓力並獲得新的視角。另外一些人則採取資源豐富的方法,把挑戰視為個人及職業發展的機會。

**2. 善用社交媒體社群的力量:**
社群媒體已成為一個強大的平台,可以尋求特定領域專家或具有相似經驗的人士提供見解。透過加入相關群組、在論壇中釋出問題或與社群中的個人建立聯絡,實用樂觀主義者可以擴大他們的視野並獲得來自不同來源寶貴意見。

培養健康自尊與韌性的積極行動

另一個在這些情況下有助益的特質被稱為健康自尊。這涉及認識到你內在的自我價值。它承認優點,但也接受缺點。這是一種實踐自我關懷並促進成長和積極行動的方法。

自我價值不同於自尊,因為坦白說,對某些人來說,自尊可能會失控。它可能導致人們誇大自己的優點而忽視缺點。我們的目標是對兩者都保持現實,同時以同情心培養韌性和建設性的改變。

你可以透過以下四步驟來練習自我關懷:觀察、情境化、正常化和行動。

觀察本質上是前面提到的命名你的情緒的一種版本。要意識到你正在感受什麼,而不要批判自己。

**促進自尊與韌性的積極行動**

培養健康自尊的關鍵不僅在於承認自己的價值,更在於採取積極行動。透過自我反省、目標設定和持續努力,個人可以轉化自我認同,促進自我成長和應對逆境的能力。這項積極行動包含以下面向:

* **制定清晰目標:**設定明確且可實現的目標,有助於個人集中注意力並激勵自身採取行動。
* **自我反省:**定期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識別需要改善之處並制定相應的策略。
* **積極自我對話:**取代自我貶低的想法,用鼓勵和支援的語言與自己對話,培養正向思維。
* **尋求社會支援:**與理解和支援的人建立關係,在面對挑戰時提供情緒和實質上的支援。

**促進成長和變化的自我關懷策略**

實踐自我關懷的四步驟過程可以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為個人應對逆境提供堅實基礎。除了提到「觀察」、「情境化」及「正常化」步驟之外,具體延伸及應用包括:

* **行動:**基於觀察及情境分析後,採取具體措施以回應負面情緒並推動積極變革,例如制定策略、尋求專業協助或從事保健活動。
* **持續性:** 自我關懷是一個不斷進行中的過程,需要個人的持續投入及承諾。透過定期練習,可以培養更深層次的認知、自接受度以及韌性。」

運用認知行為療法與正念培養適應力和心理韌性

將事物置於背景中進行思考是 Kontextualisierung 的核心。在你周遭環境中退一步,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影響情況的因素。Normalisierung 是提醒自己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會犯錯,問題會出現,這是正常的。

根據所處情況制定責任與改正計劃。也許你需要尋求支援或建議。如何將學到的東西轉化為實際行動?透過掌控局勢並擁抱成長和同理心的心態,你能克服問題並學會茁壯成長,而不是被內疚或羞愧所困住。

**專案 1: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培養適應力**

Kontextualisierung 對於在動態且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培養適應力至關重要。透過了解影響情況的外部因素,個人和組織可以預測挑戰,並採取措施以保持靈活性和應變力。這涉及不斷監測趨勢、尋找新的機會並調整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期望。

熟練度(Proficiency)可能是一個聽起來很容易理解但難以定義的詞彙。本質上,它是指你對自己達成目標和克服障礙能力的一種信念。這並非過度自信,而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一種現實感。有研究顯示,相信自己可以帶來健康行為和表現,包括工作績效、健康結果以及學術成就。

**專案 2:透過認知行為療法 (CBT) 提升心理素質**

Normalisierung 可作為 CBT 的有力工具,可幫助個人克服心理障礙。透過挑戰負面思維模式,個人可以識別並改變自我破壞性的信念和行為。CBT 強調個體的責任感和學習如何透過行為和認知改變來管理情緒和行為問題。整合 Kontextualisierung 和 CBT 技術,個人可以培養更強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目標達成能力和總體福祉。

要採取實際行動制定一套責任與糾正計劃,也許你需要尋求支援或建議。如何將所學到的一切付諸實踐呢?透過掌控局勢並擁抱成長與同理心,你能夠克服難題,在生活中繁榮發展,而不是被罪惡感或羞恥感所束縛。


善用主動學習、科技心理學,提升自我效能

當你深入探討後,你會發現熟練度由兩個主動狀態組成:自我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自我效能預期指的是你對自己執行特定行為的信心;而結果預期則涉及你對達成理想結果的信心。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你會看到,熟練度讓你可以帶著熱情而非恐懼地面對任務。好訊息是,這種品質可以透過個人經驗、間接經驗和建設性的回饋來培養。

心理學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具體地說,提升專業技能的一個關鍵是把焦點轉向活在當下。如今科技挑戰了人們活在當下並保持強大注意力的能力。智慧手機使用統計資料顯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同理心、認知表現和社交技能都在下降。過度使用社交媒體還可能導致負面後果,例如面對面互動減少、暴露於有害內容以及忽視自我照顧。

**專案 1:主動式學習策略促進自我效能**

近年研究發現,主動式學習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與被動學習相比,主動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和實作練習等活動能培養學生對自身能力的信心。這項觀點呼應了文中強調透過個人經驗和建設性回饋來培養熟練度的說法。

**專案 2:科技使用與正念的平衡**

文中提及科技對當下專注力的負面影響。近期研究進一步探討了科技使用和正念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正念練習(如冥想)有助於抵消科技對注意力和情商的負面影響。因此,平衡科技使用與正念練習對於維持高水準的熟練度至關重要。


重拾當下覺察力:識別認知陷阱,培養正念與感恩心態

為了重拾注意力並更有意識地生活在當下,認識並避免三種主要的認知陷阱是至關重要的:反芻、擔憂和比較。反芻本質上是被困在過去,無法超越自己的遺憾;擔憂則是被困在未來,無法釋懷對「如果」問題的焦慮;而比較通常與社交媒體相關,使人陷入不斷將自己的人生與他人的生活進行對比的迴圈。

有一些實際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活在當下。其中包括建立一個專門用於放鬆的家庭空間,設定技術使用界限,以及探索能帶來真正快樂的愛好。另外,以一段沒有科技和社交媒體幹擾的平靜時間開始早晨也非常有效。同樣地,在一天結束時建立一些涉及愛好或離線閱讀的放鬆儀式也是很好的做法。

**專案 1:正念技術促進當下覺察**

正念練習,例如正念呼吸法和身體掃描,已被證明有助於提升當下的覺察力。透過有意識地關注呼吸或身體的感覺,我們可以將思緒拉回當下,避免陷入過度思慮或擔憂的陷阱。

**專案 2:培養感恩心態**

研究表明,培養感恩的心態可以促進積極情緒,同時減少負面思維。每天花時間記錄或反思讓你感恩的事物,可以幫助你專注於當下的美好,從而減少對過去的後悔或對未來的焦慮。

孤獨感與科技的影響: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連結

當你和他人在一起時,試著看看能否讓大家都把手機收起來。研究顯示,即便只有一個人檢視手機,其餘人也往往會受到影響而分心。

現在,我們來談談最後的兩個「P」。近年來,有關孤獨感的討論越來越多,社交隔離確實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統計資料表明,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擁有的友誼數量令人擔憂地下降了。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友誼的數量,而是質量。在壓力時期向朋友尋求支援可以觸發積極的生理反應,減少壓力水平並促進整體健康。

理解依附風格(如逃避型和焦慮型)可以提供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的見解。「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連結:」結合社會認知理論和依附理論,強調建立和維持滿足個人需求、具有意義的社會連結的重要性。這些連結可以來自家人、朋友、同事或社群活動,並且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和情感健康。「科技對社互動動的影響:」探討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對社互動動的雙重影響。一方面,科技可以加強聯絡並創造新的社交機會;另一方面,過度使用科技也可能導致孤獨感、焦慮感和對實際社互動動的避免。

依附模式的文化影響與大資料分析洞見


迴避型依附風格的特點是缺乏信任。你築起高牆,不輕易讓他人進入你的內心。你顯得冷漠,過度依賴自己,而且往往提前結束關係。這種風格通常源於童年時期,當時成年人無視你的情感,並給予你極少的同理心。

焦慮型依附風格則表現為對連結的渴望。你對關係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動都高度敏感,不斷擔心被拒絕可能就在眼前。

實際樂觀主義者識別並挑戰這些負面模式。他們可以透過建立信任、同理心和健康邊界來強化他們的關係,並培養安全型依附。他們也能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溝通策略。在觀察自己對關係的想法時,如果發現自己陷入災難性或扭曲的思維,要及時糾正。認識到自己的傾向,不論是焦慮型還是迴避型依附風格,然後引導自己朝著更現實、基於事實且積極但真實的觀點前進。

**愛慕依附結合大資料分析**

近年來,研究人員結合大資料分析和愛慕依附研究,發現了新的趨勢和洞見。分析數百萬個線上社群互動後,他們發現具有特定依附風格的個人表現出獨特的行為模式。例如,迴避型依附者傾向於使用簡短、客觀的語言,而焦慮型依附者則表現出較高的情緒表達。這些發現有助於進一步了解依附風格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並為介入和治療提供新的機會。

**文化對依附風格的影響**

文化背景顯著影響依附風格的發展。研究表明,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安全型依附較為普遍,而迴避型和焦慮型依附件則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更常見。了解文化背景對依付風格影響對於制定跨文化人際關係策略至關重要。透過認識和適應不同附件模式個人可以建立更牢固、更充實跨文化關係。


透過科技輔助養成健康習慣

這讓我們來到最後一個支柱:實踐健康習慣。習慣是自動化的決策,塑造了你的日常生活和身份。透過有意識地設定目標並實施建立習慣的策略,你可以彌合意圖與行動之間的差距。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脆弱點,有助於將習慣量身定製以符合你的需求和偏好。

負責任的做法,如監控進度以及用善意和好奇心重新框架挫折,支援了習慣的形成及在面對挑戰時的韌性。如果你從實用樂觀主義中只能帶走一樣東西,那就讓它成為心理健康的4個M:掌握(mastery)、運動(movement)、有意義參與(meaningful engagement)以及正念(mindfulness)。這些提供了一條增強幸福感並找到生活滿足感的路徑。

掌握是對改善的不懈追求。採取成長型思維並致力於終生學習和發展。

**專案1:實作心理韌性概念**

心理韌性是個人面對逆境時適應、恢復和成長的能力,建立心理韌性有助於在實踐健康習慣時遇到挫折時保持動力和堅持。培養心理韌性的方法包括:

* 接受逆境為成長的機會
* 專注於可控的事物
* 培養樂觀和接納的心態
* 尋求支援和連結

**專案2:運用科技輔助健康習慣**

近年來,科技在健康習慣的養成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健康追蹤器、冥想應用程式和虛擬社群提供個性化、即時和支援性的方式,協助個人監控進度、建立責任感並連繫志同道合的人。運用科技可以:

* 提供實時回饋和激勵
* 自動化追蹤進度及設定提醒
* 連結社群並提供支援,以促進問責制

正念與運動交織:提升身心健康


運動是對身體健康的承諾。你的身體天生適合運動,透過鍛煉,你不僅能改善心情,還能提升和安撫心智。真正有意義的參與意味著致力於透過言語和行動與他人建立聯絡。而正念則是引導你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層同情上,以及對生活本身的更大欣賞。

優先考慮自我照顧和培養人際關係是過上繁榮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培養積極習慣並在需要時尋求支援,你可以增強自己的幸福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茁壯成長。實用樂觀主義之旅始於小步驟以及對自我同情、成長和聯絡的承諾。

**最新趨勢:專注於正念的移動應用程式**

近年來,將正念融入運動的移動應用程式越來越受歡迎。這些應用程式提供引導式冥想和呼吸練習,幫助使用者在運動中培養正念。透過結合身體和心理層面,這些應用程式可增強運動的整體體驗,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和認知清晰度。

**深入要點:人際關係在自我照顧中的重要性**

自我照顧不僅限於個人健康,還包括培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人際互動提供了社會支援,促進情緒調節和心理韌性。與他人建立牢固的關係可以緩解壓力、提升幸福感,並促進整體健康。因此,將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視為自我照顧的重要組成部分至關重要。


實用樂觀主義的實務指南:提升自我覺察力和培養積極思維

實用樂觀主義是一種多方面的策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的工具來培養現實且積極的人生觀。其核心包括八大支柱——或稱八個P:目標(purpose)、處理情緒(processing emotions)、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自豪感(pride)、熟練度(proficiency)、當下(present)、人際關係(people)和養成健康習慣(practicing healthy habits)。在每一個支柱中,都有設計用來提升自我覺察並在消極情緒出現時及時捕捉自己的工具。

實用樂觀主義是一種全方位的幸福感方法,強調培養人際關係、形成正面的習慣以及培養自我同情心的重要性。透過有意識地設定目標和責任管理,你可以彌合意圖與行動之間的差距,同時自動化支援心理和身體健康的行為。

**專案1 具體說明:** 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中的正念技巧,如身體掃描、正念呼吸和正念冥想,有助於培養對當下的覺察力,減少消極思維和情緒的影響,促進內心平和和穩定。

**專案2 具體說明:** 結合行為啟用技術,透過行為分析和目標設定,幫助個人克服拖延和負面行為模式,積極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和人際關係,提高生活質量和整體幸福感。

這些策略不僅能夠增加你的自我覺察能力,也能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挑戰,使你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生境界。在「 present 」這一支柱中,例如透過持續練習 mindfulness,可以讓你更專注於當下,而不是陷入對過去或未來的不斷擔憂。「 problem-solving 」則提供了系統化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使你能夠以更加冷靜、自信的態度應對困難。

當你擁抱實際樂觀主義時,你可以培養韌性,優先考量自我照顧,並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茁壯成長——一步一腳印地進行。

參考來源

正向心理(一):不是動不動就叫你樂觀、積極(文: Edvard Tam) | by gooclass

正向心理學家採用正念和一些靜坐技巧,如佛家的慈心禪(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等,去助人建立正向情緒和心理彈性,這些技術亦有大量腦神經研究證實 ...

來源: Medium

認識正向心理學:正念助你維持身心健康,簡單練習即可提升幸福感

正向心理學包括7個元素: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心態(Mindset)、正念(Mindfulness)、復原力(Resilience)、樂觀(Optimism)、感恩(Gratitude)及優點( ...

生涯規劃科「未來想像與生涯進路」 新增單元示例

小結. 正向心理學與正念減壓都是用來幫助個人提高身心健康、生活適應. 愈幸福感的心理學觀點,但理論重點與實踐方式不盡相同;正向思. 考強調思維模式的轉變,鼓勵人們轉換 ...

社會工作「正向」理論與實務- 以復原力為例

本文主要是從復原力觀點來探討社會. 工作中的正向理論,目前在心理治療學界. 正向心理學與正念治療中備受討論與運. 作,主要是夠透過正向想法與指導,幫助.

來源: 社區發展季刊

實用的樂觀主義:正能量如何失控,又如何能幫助你?

心理學研究中提到一種名為「樂觀偏見(optimism bias)」的認知偏差。這個過程是被我們的記憶系統工作的方式所影響的: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從某種程度上說 ...

來源: 女人迷Womany

正向心理學精簡版課程

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Mindfulness-tw ... Ebook樂觀 ... 14. 捨得之間利他主義天使白癡天真利己主義邪惡聰明現實這樣太不 ...

來源: SlideShare

正念不是正向思考,是活在當下 - 哇賽!心理學

... 正念練習是去宗教化的。多數人會被「正」這個字誤導,以為是正向、積極或樂觀,從「正在」做甚麼事情的「正」來了解就容易多了。 正念減壓的效用. 2017 ...

來源: onyourpsy.com

正向心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正向心理學(英語:Positive psychology),是對「什麼使人生最值得度過」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側重於個人和社會福祉。 它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個人特徵和積極的 ...

來源: 维基百科

R. L. Prior

專家

相關討論

❖ 相關專欄